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时间:2009-8-8 16:54:34  来源:不详
王维《桃源行》从此滥觞。”王诗最后一段“当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曲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的风神韵致,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最后一段“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悠远意境,不能说没有渊源关系。纵观中国文学,不论是《诗经》中的“今不乐我,日月其余”,还是《离骚》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论是《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是汉大赋的“苞括宇宙,总揽人物”;不论是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还是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等等,再联系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羨长江之无穷。挾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等等,宇宙意识明显地贯穿于中国文学并与天人相通的哲学精神糅合成人天对话、直逼本源的人生探索和悟性诗学。其中,明月这一母题意象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的阴晴圆缺,昼伏夜出,与日之朝夕起落、江之不舍昼夜、花之常开常谢、春之周而复始同样永恒和不朽。春、江、花、月、夜,在张若虚的笔下,“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王尧衢《唐诗合解》)以“月”为最多。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文学作品中的明月大都与秋有关,而《春江花月夜》中的“皎皎孤月”却在“春夜”的背景下,颇含“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蕴,给人以春的气息,春的希望,春的活力。这象征着张若虚及其初唐先觉诗人们心理时空中宇宙意识的生命勃发。作为描述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文学史,不可不对作家及其作品中所会通的宇宙意识和由宇宙意识升华、凝练的宇宙精神进行点睛勾勒和重笔书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无疑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遥遥地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迢迢地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而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魅力之所在,无疑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是很见地的。

诚然,闻文在赞美和肯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具体论述上有所“偏颇”,像把它归入宫体诗的就是。可是,发现它的价值,大声疾呼它“是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这确实是闻文力挽狂澜的气魄和胆识所在。半个多世纪前,闻一多“把审美活动与哲理研究融汇在一起,把文风的改革放在历史文化的宏大背景下加以关照”,(傅璇琮《唐诗杂论·导读》)使我们不能不佩服作为学者那种富于辩证意味的鲜明文学艺术观,作为诗人那种独有的非凡气质和对文学的超常感悟能力,作为斗士那种对传统弊病、现实症结进行犀利批判的革命风格和渴望摧毁旧事物建设新事物的诞生心态。这些正是我们的文学史研究者需要很好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以便在他开辟的新路上继续向前走。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9—19 .

[2]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北京:文学评论,1982(4),18-26.

[3]学林漫录第七辑.周振甫.《春江花月夜》的再认识 [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5—81.

[4]吴小如.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5(5),59—66.

[5]王瑶.王瑶全集第一卷·论齐梁诗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303—330.

[6]王瑶.王瑶全集第二卷·中国诗歌发展讲话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65.

[7]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3),132,105.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