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韩众考疑

时间:2009-8-8 16:55:43  来源:不详
释仍能猜到韩众必是所谓的仙人。但是前文(卷五)无注,后文(卷十三)始有注而实际上等于无注,这问题就更大了。
    根据历代学者的研究,王逸《楚辞章句》的通例是同一词语先出现于哪一篇,便在当篇解之;后文该词语再次出现时,便注见某某篇。这种通例早就引起《楚辞》注释家和考证家的高度重视。例如,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根据“王逸《九章》注云:皆见于《九辩》中”而推断“知《释文》篇第,盖旧本也”,由此推出《九辩》本应列于第二的结论。现在王逸对同一韩众,前文(卷五)无应有之正式的注释,而后文(卷十三)乃作不需有之浅陋的、作为注释家很不合格的注释。这不能不看成是王逸《楚辞章句》中的一个破绽。我们总不能认为像把《九辩》提到《九歌》前一样,也可把《七谏》提到《远游》之前。况且,即使这样做了,仍然既不能解释王逸作为注释家对韩众之暧昧的态度,也不能说明他为什么在《章句》中自乱其例,更不用说解决颠倒顺序之后产生的大堆问题了。
    前文说过,汉代文人不知韩众,是不可能的。王逸即使认为《远游》和《七谏》提到的非秦始皇时代的韩众,而别有所指,也应该有所辨析。对于韩众的注释,王逸居然采取有史而不引,注解含糊,假装不知的态度,不惜由此造成一些漏洞,这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呢?从班彪的《览海赋》中,我们能悟出文人著书不能畅所欲言,而只好借助于隐喻暗示真义的苦衷。班彪的苦衷,启发我们猜测:在《楚辞》的注解中,王逸也许有类似的苦衷吧。否则他何必在明显是错误的地方,那么振振有词;而在明显是容易作注的地方,偏偏那么暧昧或者“顾左右而言他”呢!
    王逸作为“博雅多览”的楚辞家,对前代刘安、刘向、班固、贾逵等关于《楚辞》的见解,应知之甚详,其《楚辞章句》应是对前人多所折衷和取舍而成书的。他可质疑和批驳班固的屈原评论,也可“改易前疑”或者扬弃旧说。但是既然“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以求“究其微妙”,他至少应汲取前人正确之处,而对谬误加以辩驳。王逸明知韩众底里而故意缄默,使人感到蹊跷而多方思考其原因。这种情况,在他的《楚辞章句》中,并非绝无仅有。归根结底,从王逸以“臣”的身份完成大任似的进献《楚辞章句》的行为来看,我们不得不说其中有政治原因。连“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灿然”的话,我们也得打上折扣姑妄听之。这里歌颂汉武“恢廓道训”,同时盛赞刘安“作《离骚经章句》”以至于“大义灿然”,好像是君臣和谐、共济大业。其中对汉武的谀词是明显的,也抹煞了汉武和刘安政治思想上的矛盾。
    为探究班彪乃至王逸们的苦衷,我们对赋中关键句子“命韩终与歧伯,讲神篇而校灵章”提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在众多仙人古人中,偏偏“命韩终与歧伯”来担任“讲神篇而校灵章”的任务?第二,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何谓“神篇”、“灵章”?第三,“神篇”、“灵章”为什么还要“讲”而“校”之?
    研究历代楚辞注释中的韩众,不但可以补证韩众是秦始皇时人之论,而且可以顺便回答第一个问题。自王逸对韩众注而不详,后世注释家们对有关韩众的神话或不引用,或引用而不问出处:即使引用明明是同一个韩众的材料,也力图避开他的时代,或干脆假设韩众是所谓“古仙人”。当然也有人直接认为《楚辞》中的韩众就是秦韩众,却没有充分引申之。
    先说《七谏》(由此推及《远游》)王逸未注的韩众。这个韩众并不只因班彪《览海赋》的中介而与《汉书》,乃至《史记》记载的韩众等同起来。《七谏》的韩众自身也保留着与历史的一致性。我们前引《七谏》的几句,意思是,“屈原”闻说南藩快乐而想去那里,到达会稽山就停下来休息;在那儿见到了韩众而借宿其居处,并问他天道何在。这几句是易懂的。如果我们寻求其中的事实线索,似可推断,正如古人至堠岭会怀想王子乔一样,这里的会稽当是韩众“成仙”之处,或者“仙游”的出发点。我们再思考徐福、韩众入海求神而不返的事实,从《始皇本纪》来看,徐福、韩众并非同时出发(前者在公元前219年而后者在前215年),前后相差四年。徐福入海求蓬莱仙山,当是从渤海出发。韩众求神采药,若非从会稽入海而不还,他和会稽能有什么关系呢?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引旧题刘向《列仙传》曰:“齐人韩终为王采药,王不肯服,终自服之,遂得仙也。”这里只是引用旧说,倒不是故意避开韩众的时代。据《四库全书》卷一四六,《列仙传》是否真为刘向作,尚存疑。如真为刘向所作,则王逸已经像忽视《史记》、《汉书》乃至《览海赋》有关韩众的记载一样,把《列仙传》的韩众也忽视了。从《列仙传》看,秦始皇时的韩众倒像是经过了乔装打扮,有点“古仙人”样子了。但是这“古仙人”的“列仙”履历,与他历史的原型构成有趣的对比:史载韩终为秦始皇求神采药,去而不报;此处说齐人韩终为“王”采药,自服其药(因王不肯服),因而成仙。据《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东巡,“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而卢生是燕人,徐福是齐人,韩众若是齐人(或燕人)是顺理成章的。而历史中方士们的“去而不报”,正是后世神仙家者传说他们成仙的借口。可见《列仙传》这段关于韩众的记载,与《史记》、《汉书》中的韩众相比,虽细节略有增益,也仍保留着固有的一致性。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则引明末朱郁仪《灵异篇》:“韩众服菖蒲,举体生毛。日诵万言。得一,见老子。”今追其源,乃出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韩众服菖蒲,一十三年,遍体生毛。日视书万言。皆能诵之。冬极不寒。”其中的“得一”云云,竟似出于《远游》,而《远游》之“得一”应出于《老子》“得一”章,谓得到“道之根本”。从葛洪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班彪在《览海赋》中,除了用韩众来昭示《远游》作者的时代外,要韩众“讲神篇而校灵章”的直接原因:原来韩众这个所谓“神仙”是以读书神速、博闻强记闻名的,而这恐是他“成仙”以前作秦始皇方士时的行状,难怪班彪请他来讲校“神篇灵章”。
    担任“讲神篇而校灵章”的还有歧伯,是古代的名医,相传为黄帝之臣。据司马相如《大人赋》“属歧伯使尚方”注引《汉书音义》:“歧伯:黄帝太医,属使主方药。”我们本来诧异班彪请大夫来讲书校书,是不是请错了人?但是高明的中医当然善读医书,而就在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中,有对歧伯如下的介绍:“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简直是为《览海赋》直接作注!原来这个歧伯不仅是医生而已,他和另外几个名医一样,能把给人看病的原理推广到给国看病,竟然能医治时代、国家、政治的弊病,怪不得传说他曾与黄帝论道。可见,班彪“命歧伯”参与讲解和校对,不容置疑地包含与邦国经济、天下治乱、君王身家有关的政治意义。讲校“神篇灵章”而与国家政事发生关联,真是令人惊异,但班彪赋文的这个含义,实在是他的本意,是其赋隐含的重大主旨,我们不能回避。读者试细读之,当知此言不诬。
    那么,何谓“神篇”和“灵章”呢?班彪到底对什么作品如此关心,而梦想由韩众同歧伯对它进行讲校,自己也参与其中呢?从班彪此赋的风格和内容来说,总令人觉得和《楚辞》有关。这“神篇”、“灵章”恐是《楚辞》吧?像韩终、歧伯一样,这也是汉代《楚辞》编辑者有意安排的暗示吧?《楚辞章句》卷十五王褒《九怀·株昭》有下面的话:“丘陵翔舞兮,溪谷悲歌。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余私娱兹兮,孰哉复加。还顾时俗兮,坏败罔罗。卷佩将逝兮,涕流滂沱。”这里“神章灵篇”与“神篇灵章”从修辞上讲,其实表现为互文,都是“神灵篇章”之意,所指当然是《楚辞》,而且就是屈原名下的《楚辞》。
    其实,把传统归在屈原名下的楚辞篇章称之为“神章灵篇”,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事。且不说《九歌》之完全写神灵,《远游》之“轻举而远游”,《渔父》、《卜居》之充满道家神灵之气,《天问》之神怪陆离,连《九章》中也有“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这种出神入化的句子。至于《离骚》,虽然涉及作者所遭受的人间世之忧苦更多、更具体,而其乘龙驾云,上天入地,驱驭神灵,陈词重华,即使作为特殊比兴手段,也是仙气十足、神乎其神的,透露作者神仙家的学养不同寻常。
    “神篇灵章”指《楚辞》,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高度评价了《楚辞》的文学价值,恰如王逸《离骚·后叙》“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及刘勰《辨骚》“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完全是赞扬的态度。但是对汉人来说,赞扬人的诗文“神灵”,无论对人还是对文,恐怕都是极高而特殊的评价了,被赞扬的作者则几乎被相信是神仙。这样特别的文章和作者,确乎令人瞠乎其后。传统所认可的那个屈原,竟然还有一张神仙脸谱,这和深思高举沉江死国的屈大夫不啻天壤之别!虽然二者毕竟是由人在人脸上画出,其历史际遇何等不同!另一方面,《楚辞》的博学远识,妙旨深义,当然需要讲解,而且必须是知音者对作者原文原意的讲解,不能随便人云亦云或望文生义。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神篇灵章”才需要“校”。此处“校”之为义,是说《楚辞》本身恐怕存在文字问题,尤其是篇章真伪问题,也就是著作权的问题,而需要加以考校、鉴别。换言之,对于《楚辞》的作品必须揭开其伪装,方能辨别其真实。依班彪之言推论下去,则《楚辞》既需“校”,二十五篇即使不尽属于屈原,甚至尽不属于屈原,好像都不是不可能的。如此,我们从班彪的《览海赋》中找到了怀疑屈原作品的合乎逻辑的历史根据。
    讲校《楚辞》需要韩众式的“神篇灵章”专家和歧伯式的医国高手,也就是既需要精通《楚辞》本身,又需要对《楚辞》文本进行纠谬;既要博学通才,又要政治勇气。看来班彪认为《楚辞》编辑上存在问题,而必要的勘误辨伪,正本清源,牵连到当时的内幕政治,其中险巇有难言者。如此说来,我们研究《览海赋》的结果,竟然不仅导致对《远游》作者的怀疑,而且引出可能是对整个《楚辞》传统阐释的否定。这是始所未曾料及的。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一下冂中丨
    @②原字左王右上羽下珍去王
    @③原字艹下冥
    @④原字左山中虎下去几为豆右戈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