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论周作人早期对新诗理论…
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
最新热门    
 
论周紫芝的《竹坡诗话》

时间:2010-7-16 11:08:11  来源:不详


  灵感是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得到的一种理解力。它的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顿悟,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_3Jl苏轼《答谢民师书》中的“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陆机《文赋》中“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正是。这种理解力一旦形成,诗人便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旧不识字,一13辄能书,又能作偈颂,”便是顿悟能力到来之时,好诗佳句便如活水奔流而出,久不能竭。紫芝的“盖得观音智慧力也”正是指此。
  同时,紫芝此时已经注意到谦虚的态度是成为一个诗歌创作者不可缺少的条件。《竹坡诗话》日:“罗叔共言:‘顷岁钱塘有葛道人者,无他技能,以业屦为生,得金即沽酒自饮,往来湖山问数岁矣,人无知之者。一13,为寺僧修屦,口中微有声,状若哦诗者。僧怪而问之,葛生笑日:‘今日偶得句耳。’问之,乃云:‘百啭已休莺哺子,三眠初罢柳飞花。’自是始知其为诗人。世之露才扬己,急于人知者,闻斯人之风,亦可稍愧矣。”…真正的有学问之人大都有谦虚的态度,胸有点墨的假文人才会急于卖弄自己所谓的“学问”。一个真正文人的谦虚态度对以后人生道路有巨大的指导价值。紫芝从此出发,以谦虚的态度为文人志士的向导,有很好的人生指向功能。
  除此之外,《竹坡诗话》还论及了诗人创作要有独到的见解等一些问题,对诗人的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诗歌鉴赏
  读者的接受是文学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是实现文本意义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环节的介人使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作品中,进行了主动而又有价值的二度创作。针对诗歌来说,就是诗歌鉴赏。西方接受美学家说:“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其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正是由于接受者的中介,作品才得以进入具有延续性的、不断变更的经验视野,而在这种延续中则不断进行着从简单的接受到批判的理解、从消极的接受到积极的接受、从无可争议的美学标准到超越这个标准的新的生产的转化。”
  诗话本身就是一种读者接受过程。“诗话是读者——批评家本人对任一文本或文学话题,以极为随意的方式对自己心中的偶得加以的评论。”紫芝《竹坡诗话》中论及了接受过程中的读者与作者如何达到共鸣的这种接受境界。其日:“余顷年游蒋山,夜上宝公塔,时天已昏黑,而月犹未出,前临大江,下视佛屋峥嵘,时闻风铃,铿然有声。忽记杜少陵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踏。’恍然如己语也。又尝独行山谷间,古木夹道交阴,惟闻子规相应木间,乃知‘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之为佳句也。又暑中濒溪,与客纳凉,时夕阳在山,蝉声满树,观二人洗马于溪中。日,此少陵所谓‘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者也。此诗平日诵之,不见其工,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作诗正要写所见耳,不必过为奇险也。”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标志之一。少陵与紫芝虽生活在不同时代,紫芝“惟当所见处,乃始知其为妙”把他带到了少陵诗中的境界。此时紫芝所处的情境与少陵诗中所记述的情境有着如此的雷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情境的雷同下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作品的价值。而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又代表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少陵诗的价值在读者的共鸣中又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此外,周紫芝已经注意到读者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多层面的理解和评判。其日:“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云:‘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气遂索然矣。张文潜云:‘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此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