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妙悟”看严羽对古…
避开风水禁忌 商店生意…
工厂健康风水有妙招
最新热门    
 
非有妙悟者不可与言诗——试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主体的思维方式

时间:2011-03-01 10:10:19  来源:不详
于文字意象背后的隐蔽意义,如旧题自居易《金针诗格》所云:
  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
  这种解说方式如果陷入僵化教条,便表现为以字字都有喻托,句句皆有深意,切割诗境,近训诂之学,便很容易成为“学究论诗”的执固不化。
  二、思维的直觉性
  “悟”的思维,要求保持思维对象的浑融整体,如谢榛《四溟诗话》中所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妙在含糊,方见作手”。做诗贵在“含糊”,论诗者亦贵在“含糊”,不必强作解人。如何保持对象的浑融,则要求论诗者以直觉体悟,而不是理性分割的方式去认知文学。严羽引禅入诗而创的“妙悟”之说,就十分接近于这种直觉体悟。如当代学者所归纳的,“妙悟”是人们从长时期潜心地欣赏、品味好的诗歌作品中养成的一种审美意识活动和艺术感受能力,它的特点在于不凭藉理性的思考而能够对诗歌形象内含的情趣韵味作直接的领会与把握。 “妙悟”无需知识的直接帮助的,无需逻辑推理而对事物的本质作直接的领悟,是通过最朴素的方式达到最玄妙的境界。
  实际上,直觉体认的思维方式,早在先秦诸子的哲学言说中被熟练运用。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孔门诗教之悟,老庄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时,主张以不同于认知与意志关系的“玄览”、“神遇”去把握外界事物,这也是一种直觉体认的认知方式。在直观性的思维里,思维受无意识的支配,所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知而神欲行”。直觉性的感悟,是主体对外物的契合和遇会,这要求主体在对对象的认知过程中,积极地投入和进行创造,而不是消极地静观。这种投入和创造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表现在传统文论中,则是要求主体以想象和情感去实现“以心会心”,既要把握审美对象之神,又要传达主体之神。

  如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所言:“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和……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又如清人黄子云《野鸿诗的》中所论:
  学古人诗,不在乎字句,而在乎臭味。字句,魄也,可记诵而得。臭味,魂也,不可以言宣。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冥惚之间,或得或失,若存若存。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

  清代词论家况周颐《惠风词话》中论及词的鉴赏时亦云: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之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
  传统文论认为,具备诗性直觉思维之人,方能真正地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在神韵。这要求在诗词欣赏的过程中,澄净心灵,持超越功利的心态,以自己的心理世界去应合欣赏对象,进入审美境致之中;还要反复玩索、细细体会,使心灵与对象融为一体,在体验过程中领会诗词的内在意境~L15]在古人看来,这是某种神秘的心领神会;在今天人看来,这是建立在整体性思维基础之上的直觉洞察,是批评者省略了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时空因素、文本因素等等物质隔阂,直接透过语言层面寻求情感的体验和心理的共鸣。
  三、思维的具象性
  “晤”的思维前提,是以天地为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的统一体。“道”蕴于宇宙万物之中,唯恍唯惚,不可言,非常道。作为即物、超物但又御万物的存在,“道”无法成为思维和认知的对象,只能通过“悟”去体证它的存在。如果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思维去把握它,只会割裂其完整性,使其自行隐匿。只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