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
论孔颖达对魏晋南北朝《…
试论孔子道德学说的构建
浅论孔子的“为政以德”…
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
试论孔子温故知新 教学…
略论孔孟的管理道德思想
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承…
最新热门    
 
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时间:2011-10-10 10:41:34  来源:不详

  摘要:清代戏曲家孔尚任[注: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 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关键词: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在《桃花扇·小引》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这一解说不但揭露了全剧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全剧的幻灭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生存的人们,不论处在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的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一、失去希望的上层人物
  上层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希望,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是《桃花扇》的人物中努力失败了,希望消失了,幻灭之感却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
  (一)绝望投江的将军——史可法[注: 史可法(1601—1645),宇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样符(今开封市)人。崇恢进士。初任西安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右金都御史,在安庆、他州等地堵截起义军,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桃花扇》中的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这于历史上被捕不屈,惨遭杀害的结局是有出入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幻灭思想的体现。
  在孔尚任笔下,史可法是经过了一系列[注: 一系列 拼音: 解释: 1.犹言一连串。-yixilie]抗争,最后希望幻灭才走上绝路。上任伊始他励精图治,为国事操劳。可弘光即位,史可法却被排挤出朝廷。四镇不和,又使史公束手,悲剧结局已露端倪。为江山泣血,只能感动三千子弟兵,无能力挽狂澜。扬州城破,苦心已经白费。渡江直奔南京,谁料想“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真是“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至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桃花扇·沉江》)。眼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支撑史公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焦灼中,他选择了毁灭。
  (二)参透情关的士人——侯方域[注: 侯方域(1618~1654)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丘(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明季四公子。]
  同史可法一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也不是历史上的侯方域,而是作者心中的侯方域。他没有屈节应试,投顺清廷,而是参透情关,出家栖霞山。
  侯方域一上场就寓居南京,在听说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春情难按”之下,“竟到旧院一访”(《桃花扇·访翠》)。可以说此时的侯生完全是被香君的美色所迷。直到香君“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桃花扇·却奁》)毅然却奁时,侯生对香君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以“畏友”称之。两人的爱情开始升华。到侯生被迫离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