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河北发现大规模古村落遗…
内蒙古包头美岱召古遗址…
最新热门    
 
大遗址保护何去何从?

时间:2009-9-8 17:37:10  来源:不详

  近日,浙江海宁小兜里遗址发现浙北地区最深的良渚显贵大墓,出土大量良渚文化早中期玉器。图为考古人员在遗址发掘文物。
  储永志摄 (新华社发)

  史前的半坡、姜寨、良渚……夏商时期的二里头、偃师商城……秦汉以来的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这些遗址上的考古发现,都曾轰动一时。“但有些往往不能公开地、长期地展示给普通民众。即便是现在生活在遗址上的居民,甚至也并不知道本遗址的真实面貌,更遑论远离遗址的人们!因此,这些在学术界耳熟能详的遗址,只是少数人面对、观摩,这是一个 文化资源浪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 保护研究中心杜金鹏教授道出了大遗址目前面临的尴尬。

  面对这种尴尬,大遗址的展示和保护何去何从?

  

  大遗址——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有考古专家这样 解释大遗址——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由遗存及其相关环境组成。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 公布的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1/4是大遗址,其中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大遗址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而言,其价值极为 清晰。“大遗址不仅是一个 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构建起了今天与历史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历史的厚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说。这种与文明发展的关联,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得这些城市或地区有可能通过展示深厚的历史、展示古老文明的成就,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性格,形成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或城市的凝聚力,有利于当今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我们对大遗址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比如相比初现端倪时,良渚遗址通过多年的发掘,遗址点已有增加。因此在最初我们必须把保护的范围扩大一些。”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说。

  但对于公众来说,理解和认识这种价值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大遗址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此外,因城市化、工业化和房地产开发等因素破坏遗址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遗址区的保护面临阻力。 

  遗址公园——

  保护大遗址的良方?

  如何保护大遗址?良方是什么?

  “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这是近日闭幕的“大遗址保护良渚论坛”上所达成的《良渚共识》的内容。媒体则将考古遗址公园评价为“能够有效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现阶段保护大遗址的良方”。 

  就在《良渚共识》发布的前一天,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启动仪式在浙江良渚莫角山遗址现场举行。当地政府承诺,建成后,原住民将参与该遗址公园的导游、保洁等工作,并为旅游提供配套服务。据 记者了解,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将良渚古城、莫角山等良渚文化遗址有机连接,通过遗址现场的剖面展示、复原展示等形式,将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良渚文化认知体系。

  这标志着“重科学、重投入、重持续、重民生”的大遗址保护利用“良渚模式”进入实践阶段,为中国遗址保护提供了有益探索。

  “通过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可以有效抵御城市建设对遗址的蚕食,科学保护、净化、美化遗址环境,最终实现遗址资源全民共享、传承后人的目标。”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

  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实施了棚户区的拆迁工程后,3.2平方公里的遗址区被全部腾空,接下来的考古、保护和展示工作如同在一张白纸上铺开,无需做出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