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成就大的人大运是干支一…
大运流年信息
最新热门    
 
大运河城市群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时间:2009-9-8 17:39:28  来源:不详
命线。”(马正林:《唐宋运河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最后,大运河在当时也是重要的国际交往枢纽。如田余庆先生所说:“大运河的一端通过明州港以通海外诸国,另一段则从洛阳西出以衔接横贯亚洲内陆的‘丝绸之路’。可以说,大运河起着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前言第6页。)

  三

    正是大运河提供的地理、交通、经济与文化联系,使运河两岸的城市自身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在日益深化的联系中发展为一个水平更高、规模更大的城市共同体。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像这样一个城市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直接联系南北、在文化上横贯燕赵、齐鲁、吴越、河洛等区域文化的城市群,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内部在人口、物质、信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交换与交流,这对于改变专制体制下日趋僵化与保守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使其在生态上呈现多样性,在实践中走向多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深入地了解,首先,中国古代社会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农业经济对自然条件与环境的高度依赖,二是社会的再生产主要以“乡土中国”为中心进行。运河文明与运河城市群则与此相反,如果说商贸性是运河文明的基本特点,那么城市经济与文化则是运河城市群的本质。这两种非农业的经济要素与文化特质一旦结合起来,必然在整体上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运河城市群涉及的地理、人口与文化空间巨大,使得这种影响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围扩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其次,运河城市群还直接参与了中国古代城市的建构与发展。经济史学家曾将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与“苏杭型”,前者作为政治中心,基本上是北方大都市的象征,“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没有成为独立的力量,封建性超过了商品性”,“充满了腐朽、没落、荒淫、腐败的一面”,后者作为经济中心,则多半以江南大都市为代表,其“工商业是面向全国的”,流露着“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傅衣凌:《明清时代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这个划分也可以用来表明中国南北城市的差异。但在运河城市群中,频繁的交往与交流使两者的区别明显弱化,甚至出现了一体化的重要征兆,突破了北方政治型城市与江南经济型城市的界限。如明代朝鲜人崔溥在《漂海录》中就将山东临清与江南城市相提并论:“繁华丰阜,无异江南,临清尤为盛。”(转引自刘泽贵等:《独占鳌头看临清》,《平原晚报》2005年8月10日。)江南的生活方式正是沿着运河传播到北方城市的,如临清人喜欢使用竹器与马桶,至今还留下竹竿巷、箍桶巷这样的街名。当然,交流与影响总是双方面的,大运河也为江南城市向北方与中原学习提供了桥梁,如《隋书·地理志》谈三吴地区:“毗陵、吴郡、会稽、余杭、东阳……数郡……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对“运河城市群”作仔细与全面的研究,可以改变许多以往形成的“观念”与“常识”,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城市与中国文化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作为人类文明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不仅应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要以运河城市群及其文化形态,深刻而全面地展示它固有的集群优势与重要地位。这不仅可直接增加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是推动运河城市群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走向复兴与新生、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而为大运河文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略尽绵薄之力,寄希望于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复兴与新生,则是我们研究大运河城市群及其影响的主旨与目的。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