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呼应上文:“五猖”(“五通”)的消亡

时间:2009-9-8 17:39:54  来源:不详
呼应上文:“五猖”(“五通”)的消亡

     这里可以提供一个“五猖”(“五通”)信仰已经僵死的案例,作为上文的一个小小呼应。我的家乡“五通”信仰的消失,刚好可以与江浙的信仰复兴进行对比。
     我的家乡得名于五通信仰,但历史上这段短期信仰现在留下的痕迹,可能也仅仅剩下如今的地名。《五通桥区志》(四川省五通桥区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巴蜀书社,57页,1992年。):“第一篇 政区  第四节  区名考证”“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今两河口修建‘五通庙’,由此得名‘五通桥’……”。
     五通信仰确实在距离江浙遥遥千万里的四川内地存在过,根据以下文献可知:
     袁子鉴散文《五桥山水记》(1943年著。《五通桥区志》1010页)“自两河口东行数十步,有五通桥者,旁有五通庙,因之得名。五通镇前称五通桥,即沿此而来,‘五桥’其略名也。”
     《五通桥区志》911页“区境宋朝以后寺庙一览表”记载“普度寺,老桥竹子街,清道光”;912页记载“五通桥庙儿坝(今花盐街)的五祖庙内住这一位姓朱的道人”。
     《巴蜀西湖五通桥》(乐山市五通桥区教育局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43页,1992年):“据说,‘五通’是一种神的名号,其职司(主管)牛马瘟疫,以前的盐井全靠牛马等牲畜把卤水从深井中提汲起来。牛马在当时盐商眼里甚至比普通工人重要。为使牛马免受瘟疫之苦,故从江浙一带海盐产区引进‘五通’神,自贡、五通桥一带井盐产地,无不供奉‘五通’神。以‘五通’作为地名的地方很多,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取名‘五通’的地方先后被历史遗忘了,而五通桥却因其有畅销四方的优质井盐和引人入胜的旖旎风光,得以芳名远播。”
     为了弄清五通信仰如今还存在与否,我在2006年寒假进行过一点实地调查访问。据记载,五通庙可能位于老桥附近或庙儿坝。据调查,老桥近旁的庙宇现在已无存。解放前庙里已经没有菩萨、无香火。解放后改为两河口小学,庙正殿作为教师办公室。附近居民,包括从小在此成长的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皆不知道当时庙里供奉的是哪位菩萨,亦不知“五通神”为何物,只知当时称此庙为“两河口的庙子”。
     庙儿坝的庙宇构架仍在,现在改装为茶馆棋牌室。据周围老年人回忆,这座庙解放前曾做过镇公所,伪政府时做过伪公所,再之前的情况就不清楚了。庙中供奉何方神灵也不知道,皆不知“五通神”为何物。
     我访问了五通桥区区志办两位长期编修地方志和进行田野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认为“五通神”在其接触的史料范围内几乎不见纪录,无法追源,现在民间也无流传。
     所以几乎可以断定:“五通神”信仰确实在家乡存在过,但最晚在民国时期已经消失。江浙地区的五通信仰由于政治的人为打压,暂时消失,但其实是现象消失,根基未断。(有没有私人私底下偷偷供奉信仰的情况?)所以一旦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允许,它又破土而出。而我家乡的信仰则是自我消亡,社会经济条件消失、信仰随之消亡。
     在家乡,五通信仰实质是一种生产方面的信仰,而非民间生活信仰。一旦生产技术更新,信仰便失去了土壤。家乡的制盐技术解放后便有极大改进,1955年公私合营,结束了单井单灶私家经营的历史;1966年罗城发现岩盐矿藏,五通盐灶逐渐停产,井灶消失;70年代初,开始真空制盐。牛马早已不是生产主力,无须担心畜力染病,也就无须供养保佑牲畜的五通神。至于信仰可能在清末民初就消亡,则可能因为制盐技术进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