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在家里摆一张“文昌书桌…
一张纸与一辈子
最新热门    
 
一张契据引出重大发现

时间:2009-9-8 17:43:05  来源:不详
一张契据引出重大发现

诚信的见证

  古时候畲族百姓房屋买卖的合同是什么样子的?在买卖过程中又是如何缴税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折射出怎样的税率变化?不同的地价又会带给畲族农民怎样的生活压力?在浙江省松阳县大山深处的畲族村落——村头村中我们找到了答案,那是218张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类旧时已税契据及其他历代文书档案资料,这些泛黄的纸页同时见证了畲族人民的诚信。

  民间契据的历史印迹

  今年已经78岁的毛培林是浙江省衢州人,1954年从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松阳县靖居村任教直到退休。2007年8月初,受松阳县民宗局委托,负责收集畲族古籍的毛培林家里来了一位昔日的学生蓝水根,他拿出一张契据问老师:“这个属不属于您要收集的史料?”毛培林小心翼翼地翻开纸张后大吃一惊:这是一张关于一宗田产买卖的契据,卖契上写着的时间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并且还有松阳县县衙的印章和浙江布政使司的大印。“这是我们家祖上传下来的,家里还有很多。而且村里许多人家都有,保存得都不错。”蓝水根的话令毛培林兴奋不已,他随即与松阳县民宗局取得联系,赶往了蓝水根所在的象溪镇村头村。

  村头村距县城近30公里,是一个地处深山的小村落,村民均是畲族。与蓝水根一样,村子里的大部分中年人都曾是毛培林的学生。毛培林赶到村里后,蓝水根从箱子里取出一个发黑发黄的布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契税和缴税凭证,有民间自写契、官发买卖契、置产捐收据,还有官给管业证据、补税执照等,数量达七八十张。随后,毛培林的另外几个学生也从家里找出了大量祖传下来的契据。

  翻开这些契据,尽管表面看上去有些破损,但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见,每一份契据上都清楚地写着买卖的地方、地界和协议等详细内容,以及买卖双方及证人等的签字画押。最为关键的是大部分还都盖了官府的印章,这些印章为契据赋予了法律效力。初步整理清点后发现,这些已税不动产买卖契据及各式已税凭证数量多达218张。

  视契据如生命

  这个总人口一直在200人左右的畲族小山村,为什么尘封着这么多已税契据及其他文书档案?村民蓝松林讲述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清朝雍正初年(1722年),正值而立之年的畲民蓝景财,携妻到鲁西村落户。此后,蓝景财夫妻向当地人租房、租田,还与当地山主签订了《承让山契》,即砍倒大树背下山卖,开荒种地,数年后再插树还山。夫妻俩辛勤劳作,家资渐渐丰裕。乾隆初年(1735年),蓝景财拿出十余年的辛苦积累,买下了黄岭头村一户人家约10余亩的荒山,并写了《山林绝买契》。几年后的一个冬天,邻居家失火,蓝景财的房子被烧,藏在家中的契据被焚。蓝家遭火灾的事情传出后,黄岭头村的卖主反口说与蓝景财签订的是《承让山契》,而不是《山林绝买契》,要蓝景财插树还山。由于当年没有到县衙报税验契,所以无法查找证据。遭此大变,蓝景财一病不起,临终时,他叮嘱妻儿:日后购置产业,契据一定要保藏好。十数年之后,蓝景财之子在鲁西村的村头(现村头村)安家立业。先人惨重的教训令后辈子孙痛定思痛,后来每逢买卖,蓝家后人必定到官府报税,并视契据如生命,好生保管。

  保存契据的传统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260年,至今已经12代。然而谁又能想到,这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契据至今还能派上用场:上世纪70年代,村头村与隔壁的仰天湖村为一座名叫白若岭的山头发生纠纷,双方争执不下。后来,蓝水根回家翻出了契据,根据记载确认这座山头属于村头村。

  诚信纳税,百年祖训

  “这些契据其实也是历史的见证,从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头村每一片山林或者土地权属的变更都记载得非常清楚。村头村距离松阳县城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