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最后的喀什(下)
最后的喀什(上)
最新热门    
 
在喀什的东干人

时间:2009-9-8 17:43:30  来源:不详
干人子弟前赴后继、慷慨悲壮。在马固原的追忆中,我记录下了他们的名字和简要事迹。

  1943年6月,库尔斯克,119师步兵排长聪娃子孤身一人炸毁德军7辆坦克,抢夺敌人一件重武器,远距离射击,打掉敌人3个观察哨所。

  1943年7月5日,奥廖尔前线,炮兵班长王阿訇宁死不做俘虏,他把炸药捆满自己的身体,在德国士兵群中拉响扣环,与35名敌寇同归于尽。

  1943年8月17日晚,东干人十盼盼与全连战友袭击敌人,击毙敌军150名。其中十盼盼一人击毙7名德军,炸毁一个火力点。

  1945年,柏林,东干人班长杨骡子所在部队在与德军争夺一个村庄时,久攻不下,杨骡子抱起机枪独身一人绕到敌人背后,疯狂杀敌,他歼敌80多人,敌人全线溃败。

  “卫国战争期间,东干英雄群星璀璨,许多人成为前苏联军队的英雄楷模。经受卫国战争的严峻考验后,东干人这个队伍显得更加成熟了。他们在战争中的卓越贡献,大大提高了自身在前苏联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马固原颇有文采地描述着先辈曾经的艰辛。

  卫国战争之后,中亚三国14万东干人中涌现出了32位博士,也孕育出了世界武术冠军、前苏联的武术协会主席叶赛,大商人黑老五、安胡赛,著名作家十娃子等声名显赫的人物

  而“中亚回族研究第一人”王国杰先生则早就有言,“这个群体存留着中国回族人先天的凝聚力、顽强的意志、坚强的精神。中亚东干族的形成史则成为了团结几代中亚回族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和力量的源泉,用之不竭。”

  永远的回族,永远的思乡情

  通过马固原,我又认识了25岁的马菊艳。这姑娘是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东干族女孩。上个月她和在比什凯克工作的喀什回族男孩海东威结婚了。现在,他们夫妇回到了喀什家中。马菊艳在比什凯克的一家中国企业上班,尽管平时喜欢穿时尚的服装,但在结婚的那天,还是穿上了西北回族传统的服饰。   

  马菊艳幸福地向我们回忆着自己结婚的全过程,她是妈妈最小的一个孩子,因此,她带走了妈妈所有的家传手饰:八两重银镯子、绿色的软玉手镯,银发簪、珊瑚项链、银胸饰、银梳子等等。仅这些陪嫁的随身饰物就已经让身边的俄罗斯族女朋友羡慕不已。

  从情感上来讲,马菊艳认为自己是来自中国的回族,“乡亲们一生想完成两件事,去麦加朝觐和回西北寻根。”

  说到东干人心向西北,我马上想到了誉满前苏联的东干作家十娃子。他曾到北京拜访巴金、郭沫若等大师,他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在某一年的端午节,吃完粽子,在这个同样属于东干人的传统节日里,十娃子写下了这些怀念屈原的文字:

  我从未到过那遥远的汨罗江,

  我的年华是在清澈的俄罗斯河上度过,

  诗人,命中注定我永远记着你,

  每逢春暖季节,我也将粽子抛入伏尔加河。

  在作家十娃子之前,东干人的寻亲之旅就不曾间断过。1946年的一天,3个衣着晚清时期打扮、留着辫子的东干族男人绕道莫斯科,再经北京来到陕西。他们找到了当时的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操着一口陕西话说自己是生活在苏联的陕西人,想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秘书认为他们3个人穿戴整洁,不是一般的江湖骗子,便派打手将他们拳打脚踢赶出了西安城。3个人一路艰辛回到中亚,面对众多期待的目光,他们泪水涟涟满腹委屈,只说了一句话:“舅舅家不认我们了!”这委屈与叹息蕴涵着太多的情感与无奈,但历史变更的苦涩却阻隔不了中华文明在东干人身上所打下的烙印。

  虽然生活富足殷实了,但寻根的梦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当东干人真正重返故土时,已是出走百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于是,泪流满面的他们硬是把生意做到了西北,上千东干人来而复往地奔忙在喀什,奔忙在这座中国最西的城市里。他们早已见惯了喀什街头那翩翩起舞的维吾尔族女孩,敲响手鼓的小胡子男人,打着口哨的看客,他们会夹杂在这纷杂的人流中并肩漫不经心地走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