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朱英.市民社会的作用及其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成败[J]. 天津社会科学,1998,(2). [16] 贺跃夫.晚清广州的社团及其近代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8,(2).
[17] 周松青.公共领域与上海地方自治的起源[J]. 档案与史学,1998,(1).
[18] 刘增合.媒体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近代史研究,2000,(2).
[19] 霍新宾.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4).
[20] 李长莉.从“杨月楼案”看晚清社会伦理观念的变动[J].近代史研究,2001,(1).
[21] 江沛.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J].史学月刊,2001,(4).
[22] 彭南生.近代农民离村与城市社会问题[J].史学月刊,1999,(6).
[23] 行龙.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J].清史研究,1999,(4).
[24] 夏明方.抗战时期中国的灾荒与人口迁移[J].抗日战争研究,2000,(5).
[25] 冯菊红.民国时期会道门的特点[J].档案史料与研究,2001,(1).
[26] 万江红、涂上飙.民国会馆的演变及其衰亡原因探析[J].江汉论坛,2001,(4).
[27] 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论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6). 2001,(1). 2001,(2).
[28] 赵泉民.试析晚清新知识分子对义和团运动的心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
[29] 郑永华.辛亥时期会党社会心态之变化[J].清史研究,2000,(1).
[30] 白纯.台湾光复后的民众心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