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张舜徽先生之“《史通》学”研究

时间:2009-8-8 16:36:41  来源:不详
没有批评到《春秋》,他是来补充王充而批评孔子《春秋》的。”[22]

李宗侗先生《中国史学史》:“唐以后修史者,外采取刘氏议论,然评者常反对疑古、惑经两篇,因两篇中对于古史不只有疑惑,且对孔子之春秋有甚多批评,而认为左氏在三传中皆合周典。在清代以前,人固可以评史,而不可以论经,刘氏之受反对固其当然。然现在观之,六经皆史,则以批评史书为目标之史通,自然可论及春秋以及其他古史。”[23]
程千帆先生《史通笺记》:“王充作论衡,于书虚、语增、儒增、艺增诸篇,亦已有所穿穴揭发。子玄生世,适在汲冢群书出土之后,思想又深受仲任之启示,则其书为此论也固宜;而为之开脱者,乃转属俗儒之见,未足以语夫子玄之史识也。”[24]

张振珮先生《史通笺注》:“吕《评》说他‘邃于史而疏于经’,信然。事实上他也是在论史,不是穷经。此篇列举十疑,大多为后儒层垒塑造的神话了的传说。《尚书》中《虞书》、《夏书》,乃战国儒者所假造,已有论定。《尚书》中除商末数篇外,亦多可疑。十疑中除第一疑,皆为禅让嬗代之事,我们今天只能拿它印证远古部落联盟两头军务酋长制的民主选举及其领导权的争夺,谁也不会相信那种雍容揖让是历史的真实。但刘知几能在一千三百年前,就表示怀疑,并论证其伪,予以批判,是难能可贵的。当然,知几这种进步观点,也不是毫无凭藉的。《韩非子·说疑》篇早就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之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论衡·艺增》也说:‘儒书言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夫言可封,可也。言比屋,增之也。’又‘《武成》言血流漂杵,亦太过焉,死者血流,安能浮杵?’韩非、王充等这些见解,对知几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惑经》篇针对《春秋》一书提出十二未谕、五虚美。知几既把《春秋》看作古史,又相信是孔子所修。从史学角度看,这部书确有许多不实不尽之处。作为一个忠于史事的史学工作者,自不能缄口无言。批评这部书,也必然触及作者修史方法,治史态度等问题,难免要揭孔子的疮疤。而孔子既早被奉为‘天纵之圣’,唐初又尊称为宣父,儒家教义已视同圣经。所有这些,知几自己也是笃信不移的。但又不能任这部不好的史书贻误世人,所以开篇先说孔圣生前就承认自己有过错误,从不文过饰非。篇末又云这些虚美之辞的本源,是由于儒者‘欲神其事,谈过其实’。作为自己献其寸长,以攻孔圣尺短的立言根据。纪《评》在篇首即批谓‘亦善立言’,貌似奖誉,实际是讽刺其巧自解免。观纪氏尽削其五虚美全文可知。其实知几既不反儒,更不薄孔,这是我们现在研究刘知几史学思想必须掌握的钥匙。只是由于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治史,在对待《尚书》、《春秋》时,就不能回避冒犯圣经。他提出怀疑、迷惑,是就史而论,客观上虽也含有破灭儒经圣光的作用;但在今天如据此就说它具有批儒的进步思想,不仅会陷入‘虚美’的泥坑,读《史通》也会扞格难解。
“知几自己也说此篇‘惟史文’,至于经义既广,就难以具论。后来经师,特别是经今文学家,群起诘难,斥知几不明义例。抹煞其文中大多是依《春秋》义例,而揭其违例、破例之短。同时,亦有迳议其义例之失者,也有些指陈史事失实,是由于遵守某一义例。从全篇看,不能说他不明义例。再就义例本身说,董仲舒早就说‘春秋无达例’。虽云古疏今密,不可能要求古人著书,就能做到义例详密。但读《春秋》不能过泥于例,前人亦已有公论。知几明义例而不泥于经师义例,其所守者乃史法、史例、史义,故在此篇提出或重提一些极可珍视的史学见解。”[25]
侯外庐先生《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刘知几特别推崇王充,他们两人在某些方面有着共同的精神。王充的时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已定于一尊,孔子被推崇为不可侵犯的权威,王充敢于在《论衡》中写出《问孔》的专篇,否认这一偶像的神圣性;同样,刘知几的时代,唐政府已颁定孔颖达《五经正义》为必读教本,刘知几也敢在《史通》中写出《惑经》的专篇,指责那些神圣的经典‘理有难晓’,矛盾错误。他并且着重声明说:‘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这就是说,《惑经》的主旨,是继承了王充的传统而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王充与刘知几在大胆批判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权威方面,是前后辉映的。”[26]

翦伯赞先生《论刘知几的史学》:“刘知几的思想,颇受王充学说的影响,他不迷信圣经贤传,不迷信灾祥符瑞。即因他不迷信圣经贤传,所以他就富有怀疑的精神;即因他不迷信灾祥符瑞,所以他就具有唯物的思想。他就在这种怀疑的精神与唯物的思想上,展开他的历史观”。[27]
杨翼骧先生《刘知几与〈史通〉》:“刘氏能够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历来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进行勇敢的批判,表现了他的历史进化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唯物论思想在史学领域内的重大发展。正如他自己所说:‘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惑经》)他不仅吸取了王充的进步思想,在史学上建立了新观点,还希望将来的史家注意研究,继续推进史学的发展。”[28]
白寿彝先生《学步集》:“刘知几对于《尚书》、《春秋》的评论,是大招后人非议的目标。唐末柳璨著《史通析微》十卷,即因‘《史通》妄诬圣哲,评汤之德为伪迹,论舛(笔者案:“舛”当为“桀”。)之恶为厚诬,谤周公云不臣,褒武庚以殉节,其甚至于弹劾仲尼,因讨论其舛谬,共成五十篇’。明陆深撰《史通会要》,清纪昀撰《史通削繁》,浦起龙撰《史通通释》,或对《疑古》、《惑经》两篇加以删削,或对这两篇加以曲解。刘知几所遇的这些正宗学者的非议,不只不减低他的议论的价值,并且正相反,可以更显出他的‘史识’是跟他的无所顾虑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29]
孙钦善先生《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刘知几在古文献辨伪方面,直接受了王充的影响。他的《惑经》即上承王充《问孔》而作,其《暗惑》一篇又全仿《问孔》设论问难之文体。不仅如此,他强调对古文献作宏观考察而不拘泥于章句训诂的思想,也是受了王充的启示。王充曾说:‘说《论》者皆知说文解语而已,不知《论语》本几何篇’(《论衡》),‘说章句者终不求解扣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书解篇》)。刘知几也说:‘古之人言《春秋》三传者多矣。……大抵自古重两传而轻《左氏》者固非一家,美《左氏》而讥两传者亦非一族。互相攻击,各用朋党纷竞,是非莫分。然则儒者之学,苟以专精为主,止于治章句、通训释,斯则可矣。于论大体,举宏纲,则言罕兼通,理无要害。故使今古疑滞莫得而申者焉。’(《申左》)虽一就《论语》而发,一就《春秋》三传而发,但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刘知几的古文献辨伪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致使辨伪学经长期寂寞之后,自此又重新兴起。中唐时期辨伪的进一步发展,正是与刘知几的思想和实践一脉相承的。”[30]

仓修良、魏得良先生《中国古代史学史》:“刘知几能够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历来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进行一次总的批判,具体表现了他的历史进化论观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大大地发扬了过去史学领域里的优良传统。可是这种批判精神在封建社会里却被看成是‘非圣无法’的举动,因而其人其书一直遭到封建正统派的批评指责,直到清代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说:‘《疑古》、《惑经》诸篇,世所共诟,不待言矣’。”[31]
陈光崇先生《中国史学史论丛》:“刘知几富有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他的《史通》是一部具有战斗性的著作。他不但对于历代‘正史’作了严峻的批判,而且写出了《疑古》,《惑经》的专篇,指责那些神圣的经典,矛盾错误,‘理有难晓’。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在《史通》一书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32]
陶懋炳先生《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史通》的《疑古》、《惑经》两篇,非议古圣王和先圣先师孔子,遂被正宗学者和流俗之士目为邪说异端。其实值得珍视的,恰恰是其中进步的史学思想。在这两篇里,刘知几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奸诈,道出比较符合史实的真实情况,以严谨的学风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这在八世纪,确实是极不容易的。”[33]
邹贤俊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刘知几继承了我国古代自荀卿、扬雄、桓谭和王充等人以来的唯物主义传统,在‘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旧唐书·儒学传》)的唐代,写出《疑古》、《惑经》诸篇,破除偶像,对儒学持批判态度。虽然他的批判锋芒未能指向以儒家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但在以史证经方面,对于两汉以来经学渗透到史学的现象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清理。”[34]
杨绪敏先生《刘知几与历史考据学》:“《史通》在有关儒家经传、史书及所记史事的考据上,确实有不少发明创见。刘知几的疑古思想和他做出的考据成绩、总结出的考据方法等深刻地影响着后来历史考据学的发展。”[35]

张小乐先生《刘知几辨伪探微》:“刘知几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疑经惑古,辨伪方法多样,在当时的学界独步一时,揭开了唐代辨伪的序幕,而且直接推动了辨伪学在宋代更加广泛、深入的发展。”[36]
倪金荣先生《刘知几及其〈史通〉述论》:“《疑古》篇,批评《尚书》、《论语》,指出《虞书》赞美尧‘克明俊德’,是编造出来的‘奇说’;‘尧舜禅让’的美德,是臆造出来的‘虚语’。认为‘远古之书,其妄甚矣’,不便轻信。这种对传统思想大胆批判的精神,只有东汉王充能与之相媲美。”[37]
刚谨按:上列二十二家,学者于子玄《疑古》、《惑经》之态度,几已无逃于斯。粗为归类,殆有三派。一如先生与梁启超、金毓黻、魏应麒、李宗侗、程千帆、张振珮、孙钦善、杨绪敏、张小乐诸先生,自学术理路内部讨论,谓子玄独具识略,以史家严正之态度,视经为史,“上绍王充,而下开崔述”,“为后世史家,辟一新径”;二如皮锡瑞、但寿法、吕思勉、钱穆诸先生,赞其史才,然以经义绳之,又斥其乖谬,病子玄轻妄;三如侯外庐、翦伯赞、杨翼骧、白寿彝、仓修良、魏得良、陈光崇、陶懋炳、邹贤俊、倪金荣诸先生,承马克思主义史学唯物论,力称子玄反儒家传统思想,具批判战斗之进步精神。三家相较,先生诸人盖为得之。而先生疏论古今,以子玄为考信派承上启下之人物,尤彰子玄于吾国学术史上之地位,首抉其义,堪称谛论。诚如吾师周国林先生所云,先生之疏证,“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即对所疏证的内容,或推究其思想源头,或叙述其影响所及,这样,便可从历代史家对同一问题的探索中,寻觅出我国史论演进的轨迹”[38]。
要之,先生之《史通平议》,多自史学义例着眼,发掘子玄之精义妙言,足为知己。他篇若斯者甚夥,限于篇幅,兹不详述。

【参考文献】
[1][3][5][7][8]张舜徽. 史学三书平议·史通平议序[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
[2]程千帆. 史通笺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0,2.
[4]张新民. 中华典籍与学术文化[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9.
[6]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