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毛泽东如何用易经八卦打…
向隋文帝学习如何降伏“…
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
该如何建立起系统工程
请问老师:想买的那台摩…
请问老师:我从现在到年…
求测:我与这四位朋友以…
想求问下半年的命运如何…
求测:以后事业如何?
求测:明日的面试如何?
最新热门    
 
浅谈如何阅读理解《申论》给定的背景材料

时间:2009-8-8 16:38:1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申论 阅读 材料

  论文摘要:《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阅读给定的背景材料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在阅读的基础上,首先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其次把握好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三,学会思辨性思维,来斟酌材料,选准突破口;第四,在杂乱的材料中要把握好主次关系。唯此,才能把握好给定的材料。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指出:《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试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阅读材料、概括内容、提出方案、进行论述是四个主要环节。这四个环节前后衔接、互相呼应,共同构成“申而论之”的整体。而阅读理解给定的材料则是其中最基础的环节。一般来讲,《申论》给出的背景材料约1500—3000字左右,其中心为某一社会热点、难点或焦点问题,内容不局限于某一社会方面,也不偏重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尽可能地全面铺开,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诸多方面。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的背景材料常常由几十个或十几个文字子材料组成(甚至包括一些图表)。这些子材料的内容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子材料的排列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是错落杂糅的综合体。纵观近几年《申论》考试的材料,其组合方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按材料反映事件的性质来组合(或时间、案例、或社会现象)。各个材料紧紧围绕某个社会热点问题,摘录一组具体事件或社会现象,组装而成。各个子材料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是一种横式组合。如2001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二)中,就“PPA”被列为禁药一事给出的材料,就是从不同方面、不同国家,甚至不同药品含此成分的不同反应来组成的;第二种,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即按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组织试题材料,各则子材料之间环环相扣,共同讲述某一社会事件,具有复杂案例的特色,是一种纵式综合,复式结构。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材料,就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的。

  要顺利通过阅读这个环节,应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领会出题者的命题意图

  命题意图为什么选择这些背景材料,它究竟要考查应试者什么?命题意图是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出题角度不同,答题也应有不同的针对性。纵观近几年的《申论》试题,其背景材料都是社会上不断涌现出来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如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2002年的互联网问题; 2003年的安全生产与伤亡事故问题;2004年的汽车业的发展与交通拥堵问题……这些问题是国家、社会、个人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理所当然也会受到命题者的关注,而且这些问题也是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出题者正是从“热”与“实”的角度入手,考查应试者认识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命题与未来职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反映了命题者的求实、务实精神。

  二、理清材料的逻辑关系

  快速浏览,是了解掌握材料的第一步。把给出每条材料都看明白,不能遗漏;要全面熟悉背景材料所包含的内容;由于是一组或几组临时拼凑在一起的材料,在阅读时就要找准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

  纵式材料,可按不同时段来划分材料内容。如: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卷,给定材料的中心事件是“一桩复杂的噪音扰民诉讼案”。噪音污染引发的连环事件涉及居民群体、个人、印刷公司、市、区两级环保局及市、区两级法院,背景材料内容彼此交错,纷繁复杂。材料中出现的时间按顺序排列如下:1997年2月—1997年6月—1998年8月—1998年10月—1998年12月—1999年6月—1999年10月—1999年10月后的3个月,而且时间还可以划分为“噪音污染—上访—改造—起诉—再诉”等阶段。阅读横式组合材料,可采用分类划分的方法,根据不同性质来划分类别,如2001年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关于含有“PPA”成分药品遭禁一组材料中, 1、4、5、6说明中国、日本、墨西哥甚至英国各级政府的反应; 3、9是律师、百姓专家的质疑、反应; 2、7是医药公司新药的迅速上市;10是北京市药监部门对“康泰克”药品的反应。通过分类合并,原本杂乱无章的材料就变的条理清楚。

  三、学会思辨性思维

  随着《申论》这种命题的逐步深入,它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所谓思辨性思维,就是在给定的材料中,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2002年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关于“网络热”的一组材料,如果理解为仅仅说“网络热”这个社会现象,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质是说“热”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其次要善于从性质矛盾的子材料中,学会辨证思维,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所谓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简单地说好或说坏的问题,还以2002年《申论》试题为例,材料1、2、3、6都在说网络的危害,广告满天飞,扰民信息不断,甚至引发刑事案件不断;而材料有在说网络对社会的好处,商务办公的自动化,现代教育的远程化。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思考这一现象究竟是利大?弊大?该肯定?该否定?假如肯定,又如何克服不利?假如利大,又如何纠小弊?只有在思辨的基础上,选定立足点,从矛盾处选准突破口,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四、把握材料的主次关系

  《申论》给定的背景材料文字很多,内容复杂,除有用材料之外,还包含着许多干扰考生阅读的次要材料。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全面把握背景材料,对材料的筛选就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筛选的原则一是考虑命题意图;二是考虑在具体表达要点中的关系。关系密切可善用之,关系不大可概括或不写。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试题中关于生产安全与伤亡事故的社会热点问题材料1中,万载县工商局几名值班人员的讥笑与不屑,烟花鞭炮管理局的女干部的怪论,可以说指出管理者的麻木、漠然,但它与真正的主题之间关系究竟有多大呢?三是考虑特定情景,《申论》考试中往往有一种模拟场景,模拟场景所需材料,就是它的客观事实背景,其它则次之。如2003年国家《申论》考试中有一命题“以烟花厂发生爆炸”为题替领导写一即兴讲话稿。它的背景材料只能是紧紧围绕此一爆炸事件为背景,其它则暂可不提。

  总之,阅读给定的材料是第一步,在阅读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在思辨的基础上,要学会概括。唯此,才能把握好材料的主与次,是与非,才好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连昌,李文燕.申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

  [2]范增友.应用写作[M].长春:长春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