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诗无隐志”章与荀学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最新热门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的拓荒

时间:2009-8-8 16:39:49  来源:不详
扰对外贸易”。这正说明织布局的创办,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作用。 
  改革教育,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是李鸿章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培养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人才,他说:“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有了自己的翻译人才,在和外国人交接时,就可避免外国翻译的“偏袒捏架情弊”(《刘状肃公奏议》,卷六。)。并认准“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在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互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技巧,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1863年,他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成例,在上海、广东等地区增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此后“天津、上海、福建、广东仿照枪炮船械之地,无不兼设学堂,风气日开,人才蔚起。”(《刘状肃公奏议》,卷六。)他强调在向西方学习时,重要的是要“觅制器之人”,主张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以优厚待遇,甚至还提出“专设一科取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以功名和优厚的经济待遇奖励士子们入“洋务”科馆学习,这的确是李鸿章的创举、是他的“洋务”思想对科举八股取士的渗透和冲击。 
  1870年他接受留美学生容闳的建议,和曾国藩联衔专折奏准选派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肆习技艺,这不仅是开中国近代官费留学之始,也是对夜郎自大的封建清王朝的冲击。1876年李鸿章针对船政学堂及船厂仿照西方制造技艺“皆其初时旧式”的缺陷,认为“若不前赴西洋观摩考察,终难探制作之源”(《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奏请利用德国教习李励协回国之便,派令“游击卞长胜等七人随同赴德学习陆军”。同年又与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联衔奏准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14名、艺徒4名,赴德国学制造驾驶,12名学生赴英国水师学堂习水师作战各法。从1872年至1886年间,李鸿章等洋务派先后向欧美派遣了共计200多名留学生。按他所设想的派员留学意图,是使“艺徒学员赴英、德观摩考察,探制作之源,窥操练、驾驶之秘钥”,“以期数年之久,必可操练成才,储备海防之用。”(《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二十八。)在当时还处于封闭式的、封建传统教育占绝对统治的自我陶醉的时代,李鸿章高瞻远瞩,提出派遣学生出国学习,要求联系实际,实地考察、探求“秘钥”、“精通”各国制造、驾驶、水师兵法,操练成才,为国防“储备人才”的教育思想是难能可贵的,无疑是对愚昧、锁国的封建教育的冲击和改革。随着军事和海防工业的需要,从70至80年代,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军医学堂等一批新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工程、外语等专门专业人才。这些捷足先登的行动,和对西方先进教育的引进,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功劳和初愿,但也不可否定李鸿章在其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3 
  李鸿章办洋务企事业,“上受制于腐败之清廷,中受制于保守之同僚,下受制于愚昧之国人”(转引自李守孔:《李鸿章》传。)。每倡导一洋务事业,都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攻击、“不能尽行其志”(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三,《李鸿章》。)。如修筑铁路问题,早在1863年冬,李鸿章率淮军攻克太平军占领地苏州时,就有英美侨商联名请求李修筑上海至苏州间的铁路,但因畏惧顽固派攻诋而未敢接受。1874年李鸿章向总理衙门大臣、恭亲王奕䜣正式提出建清江浦至北京铁路,恭王表示赞同,但不敢上陈,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从此绝口不谈。1881年,李鸿章支持刘铭传的“暂借洋债”修筑南北四干道的主张,一时舆论嚣然,翰林院侍读学士张家骧、大理寺少卿王家璧反对尤烈。王在奏议中痛反李鸿章是“变法改制”、骂他是“跋扈不臣,俨然帝制”、“是假外援以窥神器”(《李鸿章年谱》,1881年,3、4条。)。把篡权夺帝位的重鼎压在李鸿章的头上,致使李不敢入奏,内地修铁路计划未能实现。李鸿章也只能凄凄悲鸣:“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但以内轻外患为患,日鳃鳃然欲收将帅疆吏之权,又仅挑剔细故,专采谬悠无根之浮言。”(《李文忠公全集》,海军函稿卷三。)他认为天下事无不误于互相牵制,并表示“鸿章生平不能空言高论,只知以实心办实事”。为了开平煤矿运煤的需要,他奏准修筑自唐山煤井至胥各庄一条全长20里的运煤铁路,这是近代中国修成的第一条铁路,后延修65里至阎庄,1888年修至天津。同年又建议由海军衙门奏准修筑津通铁路,从此开创了中国近代自修铁路计划之始。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海防事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以在清廷的特殊权位,使其所控制的北洋海军得到了良好的近代化装备和扩展。在“为北洋捍门户,为京师固根本”的思想指导下,依靠向德、英等国购进铁甲、巡洋舰及大小船支;又从闽沪厂调进自造轮船,编组成拥有各种舰艇25艘的北洋舰队,并先后在大沽、旅顺口、威海卫等建筑船坞,“其规模闳阔,实为中国坞澳之冠”(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卷四。)。在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修筑的各炮台“相为犄角,锁钥谨严”,获得了“东海屏藩”之誉。所以李鸿章在巡阅海军事竣折中,心满意足的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80年代后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激烈,主持海军衙门的奕譞为满足慈禧太后享乐的需要,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户部尚书翁同禾“不能正言抗旨,撙节国用,以备不虞”,李鸿章也“未敢渎请”,还公然表示支持奕譞的作法,因而严重影响了海军的建设与扩展。清王朝统治者昧于形势,歌舞升平,尽情享乐,腐败已极,日本却极力遵循“强兵为富国之本”,“耀皇威于海外”的军国主义方针,积极扩军备战。作为统治者中较识时务的李鸿章是察觉到了的。当1891年翁同禾奏请南北洋购置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时,李鸿章复奏就气愤的表示:“方蒙激励之恩,忽有汰除之令,惧非重海防,兴士气”(《洋务运动》丛刊(三)。)。他看出日本“狡焉思呈”的侵略野心,在奏折中忧心忡忡地说:“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窃虑后难为继。”(《洋务运动》丛刊(三)。)形势的发展正如李鸿章所预料,因清朝统治者的腐败,中国海军建设止步不前,日本海军则由弱变强,发动侵华战争。由于李鸿章贪恋权位,忠诚地执行慈禧太后妥协投降的外交路线,避战保船,乞求帝国主义出面干涉之误,加之北洋海军自身的腐败因素,各省大吏又“徒知划疆自守”(转引自李守孔:《李鸿章》传。)的地域、派系之见等种种原因,致使北洋海军及所有海防设施也随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覆灭。李鸿章误国、卖国之罪是不可饶恕的,但不等于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工程功绩也随李鸿章的卖国之名而被唾弃。“作史者必须以公平之心行”(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三,《李鸿章》。)。李鸿章是生在不以个人意志为选择的时代与社会,他虽以封疆大吏辅佐清政权,又久居要津、柄持大权,但鉴于封建政体,慈禧太后专权,全国军旅皆腐败,各省大吏“徒知划疆自守”,立于他人背后“摭其短长以为快谈”(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专集》三,《李鸿章》。),军政出于多门,洋务事业受多方掣肘,他也有“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转引自李守孔:《李鸿章》传。)的苦衷。所办洋务事业,“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转引自李守孔:《李鸿章》传。)终被日寇的炮舰撞垮了。但应该承认的事实是,这些军事设施、海防工程、北洋海军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炮战”、“海战”、“陆战”中都发挥了近代化人才和武器的威力。 
  闭关自守的中国封建大门,被资本帝国主义的鸦片、炮舰撞开,他们对中国施行划分实力范围的殖民掠夺政策。为此,他们既要在自己的侵略势力范围内,输出一些在本国来说是落后了的,而对于被侵略的落后国家却又是先进的技术,以适应其掠夺的需要;又要在科技、资金、人才、资源、管理上控制中国近代化事业,阻碍它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李鸿章为主观因素及客观条件所限制,是不可能认清资本帝国主义的本质的。但他在当时极复杂的环境形势下,冲破重重阻力,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能保持一定的警惕。在人才、技术上力求摆脱外国人的控制。还在1865年他就说过:“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学习西方要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创办江南制造局意在“取外人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致见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轮船招商局的商股股票,要求填写姓名、籍贯”以杜洋人借名”,股票“不准让与洋人”,以防范洋人对招商局的控制。设上海织布局,要求“以华棉织布,酌耗成本,抵敌洋产”(《洋务运动》丛刊(七)。)。这些措施反映了既要学习西方的长技,又体现维护企业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在修铁路问题上,他一方面支持刘铭传的引进外资修筑铁路的建议;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些防范洋人控制铁路主权的措施,诸如规定“一切招工购料经理铁路事宜,由我自主,借债人不得过问”;“不准洋人附股”、“不得将铁路抵交洋人”;所借洋款“由国家指定日后所收铁路之利陆续分还”(《洋务运动》丛刊(六)。)。北洋海军的建设,主要依靠向英、德、法等国购买船舰、技术,聘请外国人训练军队。任教习的外国人还可“畀以提督衔”,但这种头衔”在吾国不过虚号崇优,非实职也”,“其职守在于备顾问”。还规定了在舰队任职的外国人,都是受雇于中国的雇员,“一切调度事宜,事权悉由中国主持。”(《洋务运动》丛刊(一)。)在当时中国处于救亡图存的时代,既依靠外国技术、人才建设近代海军、海防、铁路;又注意防范洋人渗透、控制。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加之李鸿章自身的买办、封建意识,及能力所限、派系私利所为,这些规定多是“纸上谈兵”,不可能都兑现,但在字里行间,却仍可见到闪烁着追求自强、自立、维护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爱国思想。 
  李鸿章在清王朝从“少年科弟、中年戎马、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勋爵、疆吏的显荣权位,决定了他的反动本质,与封建统治相依为命的关系,障碍了他“结民心以战胜旧党”、“雷厉风行地改革庶政”朝资本主义转向。他举办洋务活动,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清朝封建政权;他勾结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用引进的技术、军事工厂自造的、帝国主义提供的近代化枪炮、共同残酷地镇压了农民起义;又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外资、人才举办国防、海防工业、交通运输等民用企业,试图抵御资本帝国主义军事、经济侵略。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这是李鸿章的本意。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人的“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李鸿章所进行的洋务事业,实际上也产生了与李本来意愿完全相悖的结果。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他没有料到倡办的练兵、制器、造船、开矿、铁路、邮电、办学等不仅增强了国防近代化以抵抗外侵的力量,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而且随着先进生产力的引进、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封建政权里直接脱胎出来,产生了封建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超卓之眼孔”、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既然洋务运动的潮流冲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那么作为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