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作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独…
命理学研究疾病的重要意…
学习方向很重要:不怕走…
择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择日的重要性及其影响
择日的重要性
择日及择日的重要影响
结婚吉庆日的重要性
好的日课对龙穴之重要作…
装修风水的重要参考
最新热门    
 
一件重要而珍贵的史料——读解鲁迅1936年7月17日给杨之华的一封回信

时间:2009-8-8 16:40:29  来源:不详
    鲁迅的这封回信,使我们切实感触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他在晚年的重要经历,他的毫无掩饰的真实思想,基本上都通过这封终于重见天日的佚信展现在人们面前。当然这封信仅是写给杨之华的,的确,一时处于苦恼、郁闷中的鲁迅,内心的积郁,也只能同自己知心的战友来诉说,可见鲁迅与瞿秋白夫妇间的深厚情谊。
    实际上,对于鲁迅的这封回信,杨之华后来在纪念鲁迅的文章中,也是曾经谈到并部分引述过的。鲁迅逝世后,巴黎《救国时报》刊登了杨之华的《回忆敬爱的导师——鲁迅先生》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杨之华谈到1936年9月先后接到的鲁迅的两封信,并引述了第二封信的片段内容,杨之华写到:“在第二封信的最后一段说到他不能多写字,没有力气读德文,因为热度还未退。”联想到鲁迅日记1936年7月17日的记述,曾有研究者判断“这该是杨之华同志9月收到的两封信之一吧”(见《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第3期,夏杏珍文章《巴黎<救国时报>对鲁迅的纪念》)。现在来看,因为找到了鲁迅1936年7月17日给杨之华的回信,对照鲁迅信文结尾处的文字“我不要德文杂志及小说,因为没力气看”,“多写字也要发热,故信止于此”和杨之华对鲁迅信文的描述“在第二封信的最后一段说到他不能多写字,没有力气读德文,因为热度还未退”,我们即可以确定,这就是杨之华文章中所称的鲁迅的“第二封信”。并且从鲁迅在信中的叙述看,我们也清楚了何为第一封信,第一封信应指的就是鲁迅所说的“约一礼拜前,代发一函”,再联系到鲁迅在7月17日信中所说“以前的几封信,也收到的,但因杂事多……连写信讲讲的勇气也没有了”的情况,似可确认,鲁迅在7月17日之前并没有给杨之华写这“第一封信”,这一“代发一函”应是鲁迅代为转寄他人写给杨之华信函之意。因为是鲁迅寄来的,想必杨之华就称之为鲁迅的第一封信。(当然这也不排除代发信函时另写有附言或短简。)从鲁迅日记的记载看,杨之华前往苏联后,鲁迅共收到杨之华的四封来信(收到日期:1935年12月23日、31日;1936年7月1日、17日),鲁迅仅在1936年7月17日回信一次。(这里没有包括鲁迅在1936年2月7日,曾给杨之华邮寄过《文学丛刊》一次以及“一礼拜前代发一函”。)
    通过对鲁迅在病中所写的这封回信和对当时背景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感到,在革命队伍内部,同志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鲁迅也曾对当时的一些同志和进步作家进行过尖锐的批评,但这跟他对敌人的批判和斗争是截然不同的。鲁迅在答徐懋庸的信中,曾以当时的两位战友为例,说明自己同他们“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这其实是概括了他对待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的态度。
    左联后期的领导人之一周扬曾说:“我们在处理同鲁迅的关系问题上有过差错,但我们是革命者。我们这一些人当时虽有不少人已经是共产党员,但思想上政治上还不成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但是对革命是忠诚的,坚决的。在这一个基本点上,我们和鲁迅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是革命的同志。我们曾经有过对鲁迅不够尊重的地方,鲁迅对我们中的一些人,包括我在内,也曾有过批评和指摘,但我们之间这种革命同志的关系,却是基本的,这是历史事实,并将被历史所继续证明”(见1980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周扬文章《学习鲁迅,沿着鲁迅的战斗方向继续前进》)。这个分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符合鲁迅精神的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