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羁旅行役写异样悲欢,沉…
最新热门    
 
这首词令文学蒙羞

时间:2009-8-8 16:40:45  来源:不详

四川地震后,中华大地展开了一场感天动地的生命大营救。国人震撼,作家艺术家们更是感动不已。他们深入灾区采风,积极撰文反映赈灾救灾,反映灾民的生活,抗震文学由此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文学现象。

笔者最近读了王兆山先生的《江城子》:

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军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

读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震惊,惊诧。要是该作出自于一位文学青年之手,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出自于省作协一位副主席之手,笔者就不能不饶舌几句了。

文学是“人学”,即是说,文学是对人的灵魂的叩问与探寻。勃兰兑斯曾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1]

文学是“人学”,一方面,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开掘要超越生活的表象,展示人生的意蕴,表现人的价值。古今中外的优秀之作,透过生活现象昭示对人性的思考,人始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核心;另一方面,文学对人的表现与思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审美的方式来理解、表现人与人生的,即以个体的感性直观和生命体验,让人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意蕴与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如何,生命是第一位的。唯其如此,无论中外,不论古今,讴歌生命、礼赞生命、善待生命是文学长河亘古不变的主题。几千年前的《诗经》就有以民为本的思想,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诗意地在地球上栖居的精神家园。该词的人生意蕴与价值是什么?作者的回答是:“党疼国爱,纵做鬼也幸福。”“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这是对几千年文学史讴歌生命的叛逆,还是对生命的漠视?隐之先生说“这首词的公开发表,已足以令文学蒙羞。”[2]我看是很有见地的。

文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不仅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主题和题材,而且孕育了隶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家 ,也就是说,作家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他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沐浴时代的甘露,从而使其作品笼罩着时代的氛围,在不同程度上成为时代精神的见证。当今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以民为先,以民为本,这不仅仅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而且已经深入人心。该词写的是地震,看起来具有时代感。但是,因为它表现的是对生命的贱视,脱离了时代的洪流,因而没有时代性,即没有表现时代精神。

另外,这首词令文学蒙羞,在笔者看来,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它的矫情。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真实流露,无论表现“小我”,还是表现“大我”,都应如此。“诗者也,发乎自然,本之襟度,盖悲喜在内,歌啸而喧,非强而自鸣也。”(焦闳《竹浪斋诗集序》)因地震而埋没于九泉之下的死者,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吗?日历虽然已经翻到了21世纪,但词作者的情感表现方式依然是20世纪60年代标语、口号、公式化的情感表现路数。这样的情感是无论如何不能打动人的。庄子很精辟地说“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不是发乎内心,本乎襟度的情感,只不过是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没有真情实感,最好不要动笔,这是创作的大忌。

其二,是它的审美表现方式。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个精神世界由幻想和理想所构成,也就是说,它要借助想象和虚构来表现人类的愿望和期盼,来展示人的的境遇及其所包含的价值与意义。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诗词尤其离不开想象。“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3]想象的翅膀为诗词增添了独特的价值和艺术魅力。读了该词之后,笔者发现有的只是事实的堆砌,想象的翅膀无论如何飞动不起来。

说到此,应该给这首词一个定位了。综上所述,这是一首漠视生命、没有人本理念,艺术粗糙的逢迎之作。

注释:

[1] [丹麦] 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19世纪文学主流》第一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 页

[2] 《扬子晚报》2008年6月18日

[3] [英]赫兹利特著,袁可嘉译:《泛论诗歌》,见《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