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齿牙吐慧艳似雪,文采照人清如秋——浅论林纾的译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时间:2009-8-8 16:41:24  来源:不详
nbsp;  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开始以“林纾小说丛书”形式陆续刊行林纾的译作,“林译小说”也成为专有名词受到社会承认。胡适曾说:“林纾居然用古文翻译了一百多种长篇小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大的成绩。”康有为在致林纾信中亦称:“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难怪精通多种外文、精通原文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在50多岁后还觉得林译小说仍有其魅力,接二连三地重温了大部分林译,发现许多部林译小说都值得重读。尽管其作品有很多缺憾,但我们真心实意地感谢林纾,是他给中国早早地打开了一扇大门。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它们牢固地确立了林纾作为中国新文化先驱及译界之王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琴南先生无疑是失败过的胜利者。

    林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文坛之开山祖师、译界泰斗。他的翻译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从内容的转达上说,林纾的翻译同时达到了“再现”和“叙述“”的境地,他的译作不但保持了原文的风格情调,大部分兼有文字和神韵之美,其中有些甚而高于原作。许多学者认为,林纾是我国第一个“有创作精神”的文学翻译家,其翻译的狄更斯作品远比原作更胜一筹[3](P4)。他甚至连原作中的幽默风味和巧妙的遣词造句也能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在钱钟书先生看来,林译的一个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外国的文字“归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4](P22),从而创造出一种与原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更大差异的新的“欧化”了的中国现代文学话语。钱钟书推心置腹的评论,为我们今天重新评价林纾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先驱地位以及他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奠定了基调。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林纾的翻译本身也可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部分。虽然从严格的字面翻译的意义来说,林纾的译文并不能算是忠实的翻译,而是一种改写和译述,但正是这样的改写和译述,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林译文体。林先生正是将自己的理解建立在对原著有意误读的基础上,这样实际上就达到了用翻译来服务于他本人的思想倾向和意识形态的目的,这实际上起到了对原文形象的变异作用,这些“变异”已产生出了新的意义。因此,从“信”的层面上对林译进行严格审视,林纾先生当然不能算作一位十分成功的翻译家,但从文化的高度、“雅”的层面和文学史建构的视角来看,林纾又不愧为一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创始者和成功的实践者。“五四”时期的不少作家与其说在文体上受到外国文学影响颇深,倒不如说他们更直接地受到了林译“外国文学”的影响。郑振铎曾十分中肯地评价了林纾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在他看来,林译的三大功绩体现在:一、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真切地了解了西方社会内部的情况;二、使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不仅了解了西方文学,而且知道西方“亦有可与我国的太史公相比肩的作家”;三、提高了小说在中国文学文体中的地位,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翻译世界文学作品之风气[5](P1215)。毫无疑问,林纾的翻译对于加快中国的文化现代性进程进而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林纾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历史人物,但学术界一直关注不够,除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和张俊才《林纾评传》之外,似乎乏善可陈。其实,林纾研究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恐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参考文献:

[1]  [英]兰姆.萧乾译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

[2]  林 纾,魏 易.铸情[A].吟边燕语[C].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3]  许渊冲.再创作[A].文学与翻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5]  郑振铎.林琴南先生[A].中国文学研究[C].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