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早期章门弟子与“民俗学…
上博简《诗论》与《诗》…
从竹简《文子》中道与德…
浅析T.S.艾略特早期诗歌…
《诂经精舍文集》与诂经…
早期中国心理文化与中国…
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
关于《都门纪略》早期版…
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早期…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
最新热门    
 
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

时间:2009-8-8 16:41:26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申报》早期刊载的文学作品,使该报身为新闻报纸却被赋予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载文学作品的“新闻纸”。这些文学作品对创刊之初的《申报》的立足和发展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刊载其上的文学作品为适应“新闻纸”这种特殊的传播渠道,在文体上也发生了诸多“新变”,具有了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整体看来,除了竹枝词等民歌俚曲,早期《申报》刊载的译本小说等,其文学价值都相当有限。但是,这种文学传播方式却给此后的报刊文学以重大启示,且促使近代出现了大量职业作家。

  《申报》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寿命最长、影响最大的新闻报纸。它创刊于1872年,至1949年停刊,前后延续77年。早期《申报》刊载有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它们一方面使《申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登文学作品的“新闻纸”,另一方面为国人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即利用了报刊这一新型媒介。继《申报》之后,《瀛寰琐纪》等文学综合性期刊、《海上奇书》等小说专刊一一问世,围绕这些报刊谋生的职业作家也亮相文坛,成为近代文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申报》所刊载的文学作品长期以来游离在文学研究者的视野之外。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把《申报》作为新闻报纸来研究,人们首先关注的显然是该报的新闻价值。其中刊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新闻之余的消遣性点缀,自然可以忽略不计。其二,晚清时期,借助报纸、杂志等现代传媒发表文学作品的最典型的媒介,是以《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晚清四大杂志”为代表的文学报刊,所以,在研究近代传媒与文学的关系时,研究者常常聚焦于当时涌现的大量文学报刊。事实上,早期《申报》为什么要刊载文学作品,它究竟刊载了哪些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借助新闻报纸问世在文体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它们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它们对《申报》以及此后的文学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理由

  《申报》创刊初期,刊载的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时事新闻、朝廷谕旨、各色广告、论说、诗词和小说。具体考察,《申报》创刊之初的183期,有85期刊登了文学作品。换言之,《申报》二至三天便要刊载一期文学作品,篇幅大约占报纸自编稿的四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早期《申报》刊登文学作品比例之大、频率之繁、数量之多,在“新闻纸”的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因此,《申报》创刊不久,便因刊载文学作品而蜚声海内。滇南香海词人《洋场咏物词》“附言”推崇《申报》说:“握江淹之彩笔,携李贺之锦囊。论事则琴座生风,摛词则银台浣露。鸡林贾客愿易名篇,凤诏诗仙争钞杰句。固已播誉风流之窟,蜚声翰墨之属矣。”
  早期《申报》刊载文学作品,是吸引文人读者、开拓消费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近代报刊一开始都是由洋人创办,是对西方新闻模式的直接沿用。利用文学作品吸引读者、开拓市场,是西方报刊普遍运用的手段,中国近代创办的报刊,自然加以袭用。
  然而,初创时期的《申报》刊载文学作品,还有其特殊的原因。
  首先,在新闻稿不足的情况下,文学作品充当了填补报刊篇幅的主要材料。《申报》作为新闻报纸,其最主要的功能本应是编纂鲜活的新闻以飨读者。众所周知,新闻得以迅速有效地传播,应该具备以下条件:铁路和邮局等基础交通设施的建立、公共舆论空间的开放、民众对新闻时政的敏感、有职业责任的“访员”(记者)队伍的健全等等。然而,这些条件在《申报》创刊初期尚不成熟。晚清著名报人、小说家孙玉声说:“当日犹轮轨未通,交通迟滞,各埠访函之来,远道者十数日,或数十日不等,即近如苏杭,亦须二三日始达,电报则仅上谕可传外,其余无只字,故主政者于每日报中材料,颇感困难。一届冬令封河,京津各道消息不通,岁除各官署封印以后,未至开印,公牍俱无,致巧媳尤难作无米之炊。”(注:孙玉声:《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见《新闻报三十年纪念文·纪念文》,新闻报馆编印,1922年,第6页。)无米下锅的现状敦促创刊伊始的《申报》在新闻之外另寻稿源。况且,《申报》虽然由英国商人美查出资创办,却一开始就形成了“洋人出资,秀才主笔”的格局。钱昕伯、何桂笙、蔡尔康、韩邦庆等来自江浙一带的落第秀才主持报务,他们都不是专业的新闻编辑人才。点评时政、借民歌俚曲抒情,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以论说充篇幅,间及诗词杂稿”(注:孙玉声:《新闻报三十年来之回顾》,见《新闻报三十年纪念文·纪念文》,新闻报馆编印,1922年,第6页。)。因此,《申报》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大量刊登文学作品的新闻报刊。
  其次,“学子”和“名流文士”是创刊初期《申报》的主要读者群。《申报》创刊之初就注意刊载不同的内容,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备官场之浏览;一为大小考试之文章题目,以备学子之揣摩;一为诗词歌曲,以备名流文士之推敲;一为各地之盗命火警及一切狐怪异闻,以备一般人茶余酒后之谈助。”(注:张默:《六十年来之申报》,《申报七十七年史料》,徐忍寒编,1962年7月油印本,第27页。)在这四类读者中,“官场”读者有传统的《京报》作为稳定的信息来源,《申报》只是转载《京报》,毕竟是第二手消息。普通读者群当时却没有被培养起来,“彼时中国几无所谓新闻事业,在若干地方,虽以报纸赠人,人尚不愿受而读之。”(注:雷瑨:《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编五十周年纪念册,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初版。)剔除“官场”读者和普通读者,“学子”和“名流文士”作为读者群体,对于《申报》的重要意义就凸现出来。正是通过调动这些文人读者的购报热情,《申报》才彻底打开了初期的销路。
  《申报》吸引文人读者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刊登科举信息和书院题目,这是与旧式文人的仕途紧密相关的;一是通过“概不取值”的文学作品征登广告,以吸引文人投稿。投稿的热情一旦被刺激起来,购报阅读的消费随之而来。《申报》创刊号刊载的《本馆条例》云:“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概不取值。”在《申报》之前,中国唯一的华文报纸《上海新报》,便规定在该报刊载文学作品要缴纳相应的版面费。中国文人有自费出版作品的传统,但是,能够自费出版或在《上海新报》上自费发表作品的文人,毕竟是少数。《申报》之“概不取值”,自然受到文人们的热烈欢迎,稿件蜂拥而至。其中有毛遂自荐的,如“古吴诂经室主”《感怀四律》后附言:“拙作四律录呈,笔削即登《申报》是幸。”有朋友推荐转寄的,像“西冷逸叟”把友人“浙东惜红生”的稿件《赠程黛香七绝十章》寄给《申报》,称赞其作“功深律细,无美不臻”、“无情非艳,有字皆香”,故“请贵馆主人付诸梨枣,以俟知音者共赏之也”。稿件云集,有时形成围绕同一话题彼此唱和的盛况。如《申报》89号刊出“慈湖小隐”的《续沪北竹枝词》,“嘉门晚红山人”赞赏该作“词意清新,雅俗共赏”,于是“见而慕之,遂反其意而和其原韵,信口占来,不计工拙”,由此创作了《续沪江竹枝词二十首》请求《申报》刊登。这些文人读者素昧平生,却借助《申报》提供的交流平台彼此唱和,清词丽藻,辉映一时。笔墨生涯原来是寂寞的,文人墨客“日事吟咏以破岑寂”。《申报》风行,同气相求,给文人墨客增加了许多生活的快乐,他们甚至认为借助《申报》诗词唱和是“平生快事”。以致在《申报》笔政雷瑨看来,“无量数斗方名士”的“彼唱此和”变得“累牍连篇”、“喋喋不休”(注:雷瑨:《最近之五十季》,申报馆编五十周年纪念册,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初版。)。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新变
  
      晚清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单行本书籍。借助《申报》这种新兴的、特殊的传播媒介,文学作品自然需作多方面调整,以适应报刊迅速有效的消费特性,以及面向普通大众的基本属性。《申报》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在近代文学发展史上,做出了示范性的改变。
  第一,报刊要求通俗易懂,《申报》因此多选择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的文体形式。如竹枝词、新乐府等民歌俚曲,或记述异域奇闻的译本小说。
  《申报》创刊号《本馆告白》便揭示其刊载文学作品的主旨,要求稿件努力做到“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总之报刊文学要适应更为广泛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在这方面,民歌和小说就显示出文体之优势。在《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中,大量的《竹枝词》尤其引人注目。《竹枝词》七言四句,短小精悍,寥寥数语就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种社会现象。而且,语言通俗幽默,可读性极强。《申报》初期“主笔秀才”格外青睐《竹枝词》,创刊号刊载的《本馆条例》便声称要征集“天下各名区竹枝词”。“不唱杨枝唱竹枝,竹枝声最惹相思。都将蜀国名笺纸,写出吴淞绝妙辞。”(海上忘机客《后竹枝词》)《申报》早期刊登的文学作品,近三分之一都是《竹枝词》。从数量上来说,几乎占《申报》所刊载的文学作品之半壁江山。
  清末民国初年,上海滩名妓云集,烟花业昌盛繁荣。《竹枝词》所写,大都为风月场上之情景,如“北里胭脂一路香,环肥燕瘦废评量。珠娘娟素苏娘艳,蛮调吴歈各擅场。”(龙湫旧隐《前洋泾竹枝词》)“簇簇三层歌舞楼,娇娃强半产苏州。檀奴偏爱天津调,一曲终时一饼投。”(海上逐臭夫《续沪北竹枝词》)这方面的作品还有“花川悔多情生”的《沪北竹枝词》,“忏情生”的《续沪北竹枝词》,“慈湖小隐”的《续沪北竹枝词》,“嘉门晚红山人”的《沪江竹枝词》和《续沪江竹枝词》,“龙湫旧隐”的《前洋泾竹枝词》、《后洋泾竹枝词》、《沪南竹枝词》、《续沪南竹枝词》,“酒坐琴言室主人”的《上海竹枝词》,“南仓热眼人”的《沪城竹枝词》,“杓溪生”的《沪城城内竹枝词》,“沪上闲鸥”的《洋泾竹枝词》,“鸳湖隐名氏”的《洋场竹枝词》和《续洋场竹枝词》等。这些作品都以青楼女子为抒写的主要对象,所谓“描写红闺习尚,绿鬓闲情,尽相穷形,无微不至”(注:“泾左碌碌闲人”《沪上游女竹枝词》附言,载《申报》壬申9月17日。)。
  不过,上海滩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和三教九流之生活情景,在《竹枝词》中也都得到了展现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