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笔蘸惊涛倩写愁—论清初…
从两首诗看清初文人的幻…
清初文言小说《觚剩》作…
论明末科举文风的文学效…
清初江南文坛风尚与才子…
最新热门    
 
明末清初小说选本评述

时间:2009-8-8 16:41:57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明末清初小说选本具有与前代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编选当代或近代作品、编选劝诫类作品和编选作品注重学问化三个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实学思潮的影响、小说理论的成熟、文人小说观念的变化和小说文体通俗化的影响等等。通过对选本与原作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明清时期小说选本的改编主要体现在删除入话或头回、改动原文错漏、删改原本中与主题无关的诗词等方面。
 
【关键词】 明末清初;小说选本;观念变化;改编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发生大变革的时期,也是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说选本的编辑与刊刻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的发展,显示出鲜明的特征。所谓选本,是指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进行选择、对原作篇目顺序加以重新编排而形成的文本,以作品集的形式出现。明清时期的小说选本所采小说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收集编选当时风行的单篇小说,如《国色天香》、《万锦情林》等;二是精选通行小说书中的名篇成集,如《今古奇观》、《四巧说》等。这些小说选本的思想、艺术价值和影响力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选者个人的才学识,二是选者所处的文学思潮和时代精神。因为明末清初的小说选本中的作者大多不可考,所以除了从所选作品判断选者的眼光与格调外,也只能从选本所处的时代来分析小说选本的独特艺术价值。
  在本文中,笔者的“选本”概念界定标准是:第一,全书内容篇目大多来自前代或已有典籍,不是选者原创的;第二,与原作相比,选本的情节、结构、人物等一般不变,仅在题目、个别字句上稍有改动。本文所指明末清初出现的选本,主要指明代末期到清康熙年间出现的九部选本:《今古奇观》、《觉世雅言》、《二刻拍案惊奇(别本)》、《幻缘奇遇小说》、《警世奇观》、《四巧说》、《警世选言》、《今古传奇》和《虞初新志》。这一时期小说选本出现的原因与特征都与明中期的小说选本有明显的不同,从而体现出小说观念的不断变化。现评述如下:
  
  一、明末清初小说选本的基本特征
  
  明万历以降,小说选本编选之风已经大为盛行。伴随着明代文坛上的复古思潮兴起,在文学创作者受心学思想触动和书坊主利益驱动的合力推动之下,小说选编业迅速发展,选本大量刊行。编选之风一直持续兴盛,不断有新作出现。明末清初之际的小说选本,体现出不同于明期以前小说选本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编选当代或近代作品
  与万历时期的小说选本主要编选前代作品特别是多收唐传奇作品不同,明末清初小说选本的编选者主要将目光放在收录当代或近代作品上。如《今古奇观》和《觉世雅言》中的作品,全部选自“三言”和“二拍”,不收宋元话本。《觉世雅言》所选篇目来自“三言”、“二拍”,但其中卷三《夸妙术丹客提金》,据孙楷第考证,认为此篇“实据《今古奇观》录入”。《虞初新志》所选多为明清时期作品。选者在序中抒发其感叹,认为《虞初志》“独是原本所撰述尽摭唐人轶事,唐以后无闻焉”。编者感于近代人的奇闻奇事,尽选近代奇事:“问世其事多近代也,其文多时贤也。事奇而穷,文隽而工,写照传神,仿摹逼肖,诚所谓古有而今不必无,古无而今不必不有。”《四巧说》选清代小说集中四篇奇巧的故事,经过一些删改,组合成集,如第一篇《补南陔》、第二篇《反芦花》即《八洞天》第一、第二篇同名小说;第三篇《赛他山》即《照世杯》第一篇《七松园弄假成真》;第四篇《忠义报》即《八洞天》第七篇《劝匪躬》。
  由此可见,明末清初的小说编选者将所选对象放在当时流行的作品上,注重小说的时代性与新鲜性,甚至直接及最近出的选本中再选。虽然有些是不厌其繁重复选入,但也从另一方面看到这些作品的流行程度、当时读者的兴趣所在以及小说编选者和刊刻者对读者市场的反应速度之快。
  
  (二)编选劝诫类作品
  1.白话小说选本注重选本的劝诫作用。从这些选本可以看出,选者大多突出其劝诫思想。《今古奇观》作者在序言中就指出:“感于《金瓶》书丽,贻讥于诲淫,《西游》、《西洋》,逞意于画鬼,无关风化”,所以选编《今古奇观》,“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觉世雅言序》亦指出:“陇西茂苑野史氏家藏小说甚富,有意矫正风化”,故选编此书。由此可见,以小说进行劝诫、宣扬社会教化这一点,是编选者共同的选择标准与创作思想。
  从所选篇目来看,被重复选人次数较多的是劝忠孝节义、扶危济困的作品。在“三言”、“二拍”选本中宣扬孝悌节义的作品有二十余篇(次),如《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被重复编选四篇(次),先后在《今古奇观》、《警世选言》、《警世奇观》和刊于咸丰年间的《今古奇闻》中选人;《裴晋公义还原配》也被选入多次。这些宣扬孝悌节义的作品频繁出现,正好说明了选家利用小说宣扬社会教化的创作主旨。
  2.不仅仅是通俗小说选本如此,清初的文言小说选本也体现了劝诫的创作主旨。如《虞初新志》,也多收劝诫类作品;如《神钺记》,讲的是不孝子不孝敬老母亲遭报应的故事:因母亲带小孩不周,不孝子拿刀追杀母亲,母亲逃往庙中,躲在香案下,最后周将军显灵,杀死不孝子。张潮在篇末评曰:“阅至不孝子弑逆处,令人发指眦裂;读至神钺砍颈处,令人拍案称快。世之敢于悖逆者,皆以为未必即有报应耳,则曷不取是篇而读之也。”《山东四女祠》中,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汉景帝时,有傅姓长者叹息年老无子,止有四女,四女立誓不嫁以养父母。至孝感动上天,“天神鼓乐降于庭树,化为龙载翁媪及四女上升而去”。篇末评曰:“昔汉缇萦上书赎父罪,因除肉刑,此只一人耳,不难自行其意;今四女同心,犹为仅见也。”对这种至孝行为赞赏有加。
  
  (三)编选作品注重学问化
  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大多一反明中叶以来的形式主义摹拟复古倾向以及作品随意改窜古书、妄题书名等不良现象,提倡博实求证,注重严谨精审。反映在小说选本上主要有:
  1.白话小说选本标题回目整齐。明末白话小说选本大多沿袭小说发展的已有成就,即“七字回目,双回对偶”的特点。如《今古奇观》中的第三回“滕大尹鬼断家私”、第四回“裴晋公义还原配”等,标题大多字数工整,涵盖本篇的基本内容;而清初以后的小说大多采用“双句标题”,如《今古传奇》中选自《石点头》的《卢梦仙江上寻妻》,编者将原标题改为《李妙惠被逼守节卢梦仙江上寻妻》,其他标题也大多如此。出现在清初的《四巧说》,则与清初白话小说“三字为目,双句标题”特点一致,如《补南陔》之“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下面每一段再用七字标题表现本段内容:第一段为“闻凶信仰天长哭”,第二段为“被妒忌舍身出家”等等。清初的白话小说作品大多具有“三字为目”的特点,如《飞英声》、《贪欢误》、《五色石》等。这说明,从明末到清初,小说作者对小说标题也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思考,在回目的工整上也比明中期以前要严谨。在小说命名上的变化,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具有与前代不同的色彩。
  在小说所选内容上,编者也大多对其重新改定。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完善人物的性格特征,选本适当地增加了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场面描写、人物对话等等。如《喻世明言》第九卷《裴晋公义还原配》刻画裴晋公之“义”,原作有一处细节描写:“原来裴令公闲时常在外面私行耍子。”《今古奇观》在选人这篇作品时则改为:“原来裴晋公闲时常在外面私行,体访民情。”将原作中“耍子”改为“体访民情”,虽然只有数字之差别,但对塑造裴度的形象却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突出了他一心为民、勤政奉公的形象。
  2.文言小说选本大多注明小说原作者,评点完整,编选态度认真。《虞初新志》所引篇目均注明原作者,对于未知出处的注明“失名”,如《小青传》。张潮在《虞初新志序》中说:“临川续之合为十二卷,其间调笑滑稽离奇诡异无不引人入胜。究以简帙无多,蒐采未广,予是以慨然有虞初后志之辑,需之岁月始可成。”表明自己编选是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古本小说集成》对它的整理前言中论及:“据张潮《自叙》,本书成于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但所辑的作品又有康熙四十年(1701)之后问世的钮琇的《觚媵》,则此书在其生前有过增益。”在一篇之后,若有相近题材的新作品,选者会尽列于后,如《一瓢子传》后附《游一瓢传》,并在文末评日:“所纪事大同小异,因并录之。”在《黄履庄小传》后附《奇器目略》,选者在序中亦言:“其事荒诞不经,无庸分夫门类”,“只期便于观览”。这说明,张潮在编选的同时注重整理同类题材作品,以便读者观览。且文末有评,一般将评点议论与小说内容相结合,融为一体,阐发自己的意见;并且在刊刻以后对作品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增益,强调“非欲借迳沽名,居奇射利”,显示了编选者的远见卓识。

  二、明末清初小说选本产生变化的原因
  
  (一)实学思潮的影响
  随着明末深刻社会危机的出现,一些关心社会政治的士大夫与进步文人,有见于王阳明心性良知之学的泛滥和学风的日益空疏,遂起而大力反对封建礼教对个性的束缚,逐步兴起了抨击理学、倡导实学的思想潮流,为挽救明王朝的统治呐喊。反映在文学上,表现为“崇实黜虚”、关注现实、主张经世致用,在学术风格和治学方法上,提倡通读经史、博求实证。
  明中期以来的“致良知”与“心学”思潮,在明末和清初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主情思潮与实学主义两者交相冲突。一方面,受“心学”与“主情”思想影响较多的作者,在创作上表现出“以情抗礼”的倾向,将“情”纳入“礼”的范围,在作品的选编中将一些“闺门失礼”的行为改为“理中之礼”、“礼中之情”,明中期作品中所出现的任情纵欲色彩在这一时期被选者所掩饰。如《今古奇观序》认为,“三言”是“曲终奏雅,归于厚俗”,本书是“以共成风化之美”。将“言情”、“主情”都纳入了“理”与“礼”的范围。另一方面,有感于晚明世风颓靡、社会危机日趋严峻,学界大力清算王学末流。影响到小说领域,表现在关注现实人生的同时,更强调忠孝节烈等封建伦理道德,彰扬儒家传统思想,这使小说的说教与劝诫意味更加浓烈。
  
  (二)小说理论的成熟
  明末清初,随着小说的繁荣兴盛,小说理论也走向成熟。特别是《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通俗小说刊刻以后,小说评点不断出现,小说理论日趋成熟。小说评论家借小说评点,表达自己的小说理论和小说观念。反映在小说选本上,主要是借小说的“序”表达自己编选小说的目的、意图和小说观。一是对小说的教育功能的认识。他们主张“教化为先”,注重“劝惩”,宣扬“至孝”。《觉世雅言序》中说道:“陇西茂苑野史氏家藏小说甚富,有意矫正风化,择其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未尝不真者授之贾人……”这表明了选家“有意矫正风化”的小说立场。《今古传奇》中所选《江都市孝妇屠身屈原祠泥马显圣》一篇,文中孝妇周二娘为了使丈夫周迪有盘缠好回家侍奉婆婆,自愿卖身市上,成为屠夫出售的人肉。读来令人不寒而栗,而小说的末尾却赞道:“(周迪)母子二人无疾而逝,临终之时,五星灿烂,祥云满室,异香满城,合洪州的人无不称赞周二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