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旧梦新觉——论《红楼梦》人物关系和曹雪芹的善恶观

时间:2009-8-8 16:42:06  来源:不详
帕的私言,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若走漏了风声,怎么样呢?”宝钗不是嫁祸于黛玉吗?难道这也是天真无邪的小孩能玩出来的游戏?可说非老谋深算者不能为。第二十八回宝钗对“金石之缘”以及长辈们对她的夸奖也并不是“心里越发没意思”,第二十八回“羞笼红麝串”露出“雪白一段酥臂”便是有意诱使宝玉动“羡慕这心”。这一切还是她哥哥薛蟠心直口快,一语道破:“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配,你留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第三十四回)更为甚者,第三十二回宝钗对金钏的死不但很冷淡,并且还替王夫人开脱罪过:“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言语间不是比“到底我心不安”的王夫人更为冷漠无情吗?之后为了讨好王夫人,宝钗竟自愿献出两套衣服给金钏妆裹,突然间连小姐最起码的忌讳也不顾了。虽然这样做的确很贤惠,可她是出于心甘情愿吗?可知王夫人都感到很惊讶。这比之于袭人为买名声而怃恤晴雯有过之而无不及。宝钗对薛蟠的救命恩人柳湘莲“出家”也“并不在意”,“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而这时薛蟠眼中尚有泪痕。书中只有宝玉对宝钗的为人十分怀疑甚至生厌,曾骂她讲“混账话”,“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人了国贼禄鬼之流……”

    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宝钗对黛玉的嫉妒是令人发指的,她曾设毒计陷害黛玉。第四十五回宝钗送燕窝给黛玉之前小说渲染出一种异兆:“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睛不定,那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之后她有感而发,“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此情此景不由使人怀疑那“金兰语”。黛玉后来将此事告诉了宝玉,并说宝钗原来是个好人,但聪明的宝玉就怀疑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第五十二回宝玉在黛玉处坐了一会之后便心神不定,“觉心里有许多话,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想了一想,也笑道:‘明日再说罢’。一面下了阶矶,低头正欲迈步,复又忙回身问道:‘如今的夜越发长了,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黛玉道:‘昨儿夜里好了,只咳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宝玉又笑道:‘正是有句要紧的话,这会子才想起来。’一面说,一面便挨过身来,悄道:‘我想宝姐姐送的燕窝——’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黛玉)又忙命倒茶,一面使眼色与宝玉。宝玉会意,便走了出来。”从这段话和他们的神色可以肯定宝玉是疑心宝钗所送的燕窝中有蹊跷。在前一回中,宝玉对新大夫给晴雯开的药方就提出过异议。这里作者采用了铺垫的手法,从侧面说明宝玉懂得一些医道,平时能处处留心而且也确实发现了问题,使读者很自然地觉得宝玉的猜疑有理。后来幸好宝玉及时把燕窝调换了,否则黛玉又会像晴雯一样死得不明不白。调换后,黛玉的病果然“好些了”(第五十七回),事实胜于雄辩。由此可见薛宝钗并不是突然改邪归正了,她的本性就是“无日不生尘”,而“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正是宝钗的自画像。虽然作者此处又一次隐了身,但明显地看出在同一回中让黛玉和宝钗分别“夺魁”是作者的精心设计:“菊花”喻黛玉,“螃蟹”喻宝钗。从宝钗“咏蟹”夺魁可知,她是掩饰得最成功的“贼喊抓贼”的人。曹雪芹对她的讽刺实际是何等辛辣!

    另外,从黛玉和宝钗的身体状况也反映出她们正邪对立的本性:黛玉身体内自然散发出一种脱俗的“奇香”,而宝钗天生有“胎毒”,需要用精心造作的“凉森森,甜丝丝”的“冷香丸”治疗。“胎毒”即喻其“内邪”,“冷香”则喻其深沉、诱人的外表。细心的读者还可以看出,薛宝钗最后为“避嫌疑”而搬出大观园,实际又是退而求进的奸计,她是想把无家可归但又爱脸面的黛玉逼死。为避“丑祸”要求宝玉搬出大观园是不大可能的,毕竟他才是园子的主人。王夫人肯定只会将一些可疑的人赶出去,晴雯死后,黛玉无疑就首当其冲,王夫人曾说晴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第七十四回)史湘云最后也开始怀疑宝钗而亲近黛玉了:“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天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第七十六回)

    从以上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阴盛阳衰的社会中,正气之人整体上都是在物质地位较衰的状态下“转世”的。如林黛玉虽名为小姐,实际却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晴雯则更不用说,而且她们从小就无人依靠,晴雯虽有兄嫂,但有不如无。这说明正气之人无论身份贵贱总为乱世所不容,最后是“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邪气之人则都在物质地位较“盛”的状态下“转世”。如袭人虽是奴仆,却受到王夫人的格外宠爱,宝钗更是众口皆碑,二人都有母亲和一个哥哥,这说明邪气之人在乱世便大行其道,心想事成。然而这只不过是物质地位的盛衰而已,精神境界则完全相反。如晴雯虽是个丫环,却“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第五十一回不知内情的大夫曾惊奇地问道:“方才不是小姐,是位爷不成?”她死后便成了人们心中圣洁的“花神”。相反,宝钗虽是小姐,却情愿替袭人代刺绣,并且为了讨好王夫人,竟违心地屈尊送两件衣服给金钏妆裹。比较之下,谁更值得我们赞美呢?以此类推,在阳盛阴衰的社会中,物质地位的情况会完全相反。正邪这种你强我弱、你弱我强的对抗便形成了社会的盛衰循环。无论是阳盛还是阳衰,精神境界是永恒不变的。

    第三类“正邪二气同赋之人”(包括内正外邪和内邪外正之人)的精神境界则始终处在折衷状态,“在上不能成正人君子,下亦不成大凶大恶”,但其物质地位却是在极盛与极衰之问变化的,要么为“王侯”,要么为“贼”,。

   四、曹雪芹的善恶观

    (一)曹雪芹善恶观的辩证统一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和晴雯心地纯洁、善良,性格清高、刚直,同被比作中通外直的芙蓉花。莲花在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受到僧人的顶礼膜拜,可见作者是把她们比作了人之“仙”。然而物极必反,太正、太美的事物往往娇弱,“仙”终究不能在尘世长存,更何况当时的社会环境又非常恶劣,正如代表林黛玉的“木”便只能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生长,而黛玉的咳疾和失眠症也正是需要“出家”(和尚曾劝黛玉“出家”),避开纷扰的尘世,清心静养,才能康复。否则不仅身体,性格也会表现出许多弱点。作者在欣赏她们超凡人圣、飘逸脱俗的内质的同时,对其弱不禁风、目下无尘的外在则深表遗憾,曾讥讽黛玉“露酸”,晴雯“口角锋芒”,并且她们都患有“不足之症”。

    由于薛宝钗和袭人所秉的“气”是世俗的“邪气”,所以她们也就能适应各种环境,像“金”一样被世人喜爱、膜拜。作者一方面深刻揭露和谴责她们内心的世故、阴险、冷漠无情;另一方面也赞赏她们贤惠、豁达的性情和丰美的身体。尽管这些美好的表面现象只是她们用来迎合世人的手段,作者仍然一分为二,称赞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称袭人是“贤袭人”、“如兰似玉”。

    所以,在作者的眼里,她们四人都是美中不足的人,有长处,也有短处。或者可以说,正气之人是“世外仙姝”、“阆苑仙葩”、“花神”般的超现实的人;邪气之人是矫揉造作、俗不可耐的过于现实的人。那么,有没有人能将两方面的优点集于一身呢?有,是贾宝玉。他既品质纯洁,又有丰富的情感和健美的外表;他既热爱美的心灵,又热爱“美色”。“内正”和“外邪”完美结合的他便是曹雪芹心中“美玉无瑕”的理想的自然人。宝玉的名字也寓意了他兼有宝钗和黛玉的个性.可见作者的思想既不流于世俗,也不同于君子之道,而是取长补短。因此,我们再不要把林黛玉、晴雯的痨病当作高贵的病,把她们的孤高自许当成是优点,也不能把薛宝钗和袭人的功利思想看作是美德。

    曹雪芹与贾雨村的善恶观由于出发点不同而截然相反。贾雨村由于骨子里存的是“成则王侯败则贼”的势和思想而将贵贱当成了正邪评判的标准。他对“正邪二气同赋之人”的评价是:如出身高贵,有条件“多读书识事,加以致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就可能主要表现其中“万万人之上”的“聪俊灵秀之气”,成为大贵之“王侯”;如出身寒门,没有条件读书,就可能只表现其中“万万人之下”的“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成为大贱之“奇优名娼”,即“贼”。这里要注意第二回冷子兴所说的“成则王侯败则贼”的含义不是通常的“成则为王败则寇”,而是特指“正邪二气同赋之人”的结局会出现相反的两个极端。

    曹雪芹从不以地位的尊卑评价一个人,在他笔下,“王侯”中不乏“国贼”,优伶也有可歌可泣者。他是以内在的品德为主兼顾外表的双重标准客观评价一个人的。可知一个只有才干而无德行的人比无才干的人更危险,如“才干优长”的贾雨村。当不能两全时,作者更注重内质,宝玉便更爱黛玉。如第二十八回宝玉看见宝钗的一段“酥臂”,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长在她身上。”因此可以说,曹雪芹的审美观是客观而又积极的,是辩证统一的,完全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这也表明《红楼梦》仍然还可以当作现代青年人思想和情感的教科书。

    (二)曹雪芹善恶观产生的根源

    曹雪芹为什么会在当时产生如此惊世骇俗的审美观和善恶观呢?这还源于他对“欲念”的全新理解。

    佛、道、儒都认为“邪气”产生于人的欲念,因而劝诫人们远离声色货利,克制“食、色”的天性。甄士隐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毫无疑问,一个人如果不接受道德的约束,欲念就会无限膨胀,成为“恶”,如贾雨村看见丫环递个眼神就欲火中烧。宝玉曾说女人一生有三个变化,出嫁前是“无价之宝珠”,出嫁后变成“死珠”,最后成为“鱼目”。这种蜕变就是源于欲念的扩张。

    曹雪芹也是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的。如薛宝钗小时候爱看“西厢”、“琵琶”及“元人百种”,只是“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加之她家为皇商,开典当,如第五十七回湘云、黛玉听说典当的事,笑道:“原来为此。人也太会想钱了,姨妈家的当铺也有这个不成?”众人笑道:“这又呆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宝钗便是由于自小受到铜臭味的熏陶才变得重利轻义的。由此可见,曹雪芹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的唯物主义者。当然,作者只是反对典当中的剥削行为,他对宝钗受家庭影响产生的商品经济意识则倍加欣赏,褒贬分明。

    所不同的是,作者并不认为“善”就完全可取,“恶”就是洪水猛兽,而是辩证地看待欲念。笔者认为,他将欲念分成“物欲”和“意欲”两个概念,所谓“淫虽一理,意则有别”。

    物欲是指人对物质具有的本能的、感官的需求,一个朝代或家族的创始之初,便是在物欲的驱使下才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形成小说开头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引诱得天上的仙人都“打动凡心”。可见,物欲最初能使人产生极大的创造力,但扩张的结果却是“淫”。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