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济南、天津旧风俗
最新热门    
 
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及其形成

时间:2009-8-8 16:42:15  来源:不详
兴,上探诗书礼乐之源,下咏秦汉唐宋之澜,摆落凡近,宪章往哲,缉熙皇坟,光并日月,登歌清庙,气陵骚雅,由是和平之音大振,忠厚之璞复还”的局面33。值得提出的是,延佑、天历时期是“理学”成为“国是”的时期,程朱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使此间雅诗的创作必然受到理学思想的浸染,理学思想影响下的“吟咏性情之正”的诗思,使此间诗坛在学习唐诗的同时很自然地被纳入到符合理学之“理”的轨道,从而使传统儒家的“雅正”之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

              三 

    延佑科举考试的重新恢复和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以及延佑、天历间词学思想和曲学思想的变化,对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听从中书省的建议,下诏开科取士。《元史?选举志》云这次科考:“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皇庆科诏所定考试程式,汰除浮华,重古注疏和古赋,突出强调了经术和实用,尊定了程、朱理学的“国是”地位。欧阳玄《李宏谟诗序》在谈到这一点时云:“宋讫科举废,士多学诗,而前五十年所传士大夫诗多未脱时文故习。圣元科诏颁,士亦未尝废诗学,而诗皆趋于雅正。”那么,延佑科考是如何刺激了之后雅正诗风的形成呢?

    (一)延佑科举之制带来的社会风气的变化,对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自戊戍(1238)选试以来,由于科举考试长期停止,除少数知识分子混迹于官场之外,不少文人或为工、为农、为商、为吏。延佑科考无疑给知识分子带来了走上仕途的希望,也促使了知识分子奔竞科考,尊祟理学,餐淳茹和,吟咏太平的风气。他们有感于皇帝开科取士之恩,在诗歌创作上侧重于咏歌太平之盛。黄《彭史绍诗序》云当时士风,云“为士者,唯知涵煦德泽而与咏歌太平之盛,欲访百年之遗事”,其欢欣鼓舞之情,申然可见。所谓:“朝廷方贵士,经术足谋身”,“云霄开大道,溟涨接通津”34,正是当时知识分子雀跃欢呼的鲜明写照。当时鸿生硕儒,为文皆雄深浑厚,而无靡丽之习。如蒲道源“以性理至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假锻炼雕琢,而光铄自不可掩”35。黄“诸论著一本乎六艺,而以羽翼圣道为先务”36,以致世风时和气清,文风辞平和而意深长,“淳古醇厚之风立,异人间出,文物灿然,是古昔可以加焉”37。这种文风的形成,无疑给诗坛创作咏歌太平之盛的雅诗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延佑科诏提出以程朱理学家的注疏作为准绳,这就使兴于宋代的理学在元代第一次被抬高到至尊的地位。苏天爵《伊洛渊源录序》云:“仁宗临御,肇兴科举,网罗俊彦。其程式之法,表章六经,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专以周、程、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科举程式的鲜明导向,使延佑、天历间学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欧阳玄《文正许先生道碑》云“皇庆、延佑之设科……一洗唐以来声律之陋,致使海内外之士非程朱之书不读”,从而成就了延佑前后非程朱即罢而黜之的学术风尚。吴师道“于经术颇深”,为文“多阐明义理,排斥释老,能笃定师传”38。虞集曾上书皇帝,主张“求经明行修成德者,确守先儒经义师说,而不敢妄为论者”,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学者习之,入耳著心,以正其本”39。这种学风,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吕浦《与柳陶夫书》云:“欲为辞章之学,则当以理为主,取法游夏,规模屈宋。纵观先秦汉晋唐宋之文及当今名士著作,立言缀论,往往杰然特出。足以黼黻皇献,规范当世者,方可无愧于平生之学,亦不失为有用之文矣!否则,区区缀缉,既背于理,奚足为文,无益于己而尚人乎?”这即是说,文学要明于理,要合乎伦理道德的一切要求。欧阳玄在《罗舜美诗序》中说:“诗不轻儇,而日进于雅,不锲薄,而日造于正。诗雅且正,治世之音也,大平之符也。”延佑、天历间诗人“不足以得其性情之正,未可言诗也”的主张40,正是“一趋于正”的学风引出的必然结果。

    (三)延佑科举,促进了诗坛复古风气的发展。元代诗坛复古之风,在至元、大德期间已经出现,而延佑、天历之间诗坛的复古风气,既是至元、大德间复古风气的延续,又来自于科举考试的引导和刺激。揭斯《吴清宁文集序》中谈到科举考试对复古风气影响时说:“须溪(刘辰翁)没一十有七年,学者复靡然弃哀怨而趋和平,科举之诱之也。……於今明经取士,所谓程文,又皆复乎古。”

    当时文人士子,多以师古为训,如黄《赠文林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许公墓铭》云“金马夸豪贵,吾谓非士杰。惟能师古道,乃与禽兽别”,云“以斯道自任,古文人自期,乃其所望也”,应是当时复古学风的真实写照。学术之复古风气,无疑会对诗坛复古之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杨维桢在其《玩斋集序》中讲到延佑后诗坛风气时,就云其“下顾大历与元佑,上逾六朝而薄风雅”。欧阳玄在谈到延佑之后诗风趋于雅正时也说此间“诗丕变而近于古”。这期间诗坛出现的上溯《诗经》、下以尊唐为主的诗歌风气,正是这种复古风气的鲜明体现。刘铣在其《与揭曼硕学士》一文中云:

    一二十年来,天下之诗于律多法杜工部早期大明宫夔府《秋兴》之作,于长篇又多法李翰林长短句,李杜非不佳矣,学者固当以是为正途,然学而至于袭,袭而至于举世若同一声,岂不反似可厌哉?

    “举世若同一声”,与萨都剌《送全德启之句容》中云延佑、天历间“乡情犹越分,诗句尽唐音”一起,正道出当时诗坛格调以学唐为主的诗歌风气。

    延佑年间,张炎、沈义夫等人继承了南宋以来词坛的尚雅之风,提出了倡导雅正的理论。《词源》序言中说:“古之乐章、乐府、乐曲,皆出于雅正。”在此书中,张炎提出了词的“雅正”标准,既有思想方面的,如词之情志、志趣、意趣,也有艺术方面的,如意境、风格、语言、音律等。而在“情”与“志”之间,他又以“志”为主,所谓词之“雅正”,乃“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去雅正之音”,正是讲的“志”在词之雅正方面的主导作用。而他讲的高尚的志趣,实际上就是讲的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儒家诗旨的文学思想。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也表现出了对词的“雅正”思想的推崇,他在该书《论词四标准》中所说“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从词的思想和艺术上提出了词既“雅”又“正”的标准。不难看出,延佑、天历间诗坛所讲的“风雅”、“性情之正”,与《词源》、《乐府指迷》所讲的“雅正”如出一辙。

    我们在前边讲过,延佑、天历间的“雅正”诗风,实际上是在以学习唐诗为主的旗帜下,把诗歌创作重新引到“温柔敦厚”、“正以性情”的诗学思想的轨道之上,其一归“雅正”,使至元、大德年间诗坛出现的百花齐放的局面湮灭消失。尽管如此,延佑、天历间雅正诗风关于诗歌作法以及诗歌艺术的一些论述,对于南宋后期以来诗歌领域中重视诗歌艺术这一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七《闲居丛稿提要》在谈及这一时期文风的时候云:“盖元大德以后,亦如明宣德、正统以后,其文大抵雍容不迫,浅显不支。虽流弊所滋,庸沓在所不免,而不谓之盛时则不可。……当时风尚如此,可以观世运焉,斯言允矣。”此处是在论文,但用来言延佑、天历时期的诗,也是比较恰当的。

    注释:

    ①欧阳玄:《罗舜美诗续》,《圭斋文集》卷八。

    ②袁桷:《书程君贞诗后》,《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八。

    ③虞集:《飞龙亭诗集序》,《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

    ④此语也见浩然子《吟窗杂录序》:“一曰贵乎典重,二曰贵乎抛掷,三曰贵乎出尘,四曰贵乎浏亮,五曰贵乎缜密,六曰贵乎渊雅,七曰贵乎温蔚,八曰贵乎宏丽,九曰贵乎纯粹,十曰贵乎莹净。”见《陈学士吟窗杂录》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⑤11范德机:《诗法正论》,见王用章《诗法源流》卷之上。此书中《诗法正论》题下标明“傅与砺述德机范先生意”,本文中所引《诗法正论》均与此同。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⑥12揭斯:《诗宗正眼法藏》,明人王用章《诗法源流》卷之上。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5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

    ⑦14范德机门人辑录:《总论》,见明人熊逵《清江诗法》。

    ⑧⑨杨载:《诗法家数?五言古诗》,何文焕《历代诗话?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⑩范德机门人辑录:《吟法玄微》,见明人熊逵《清江诗法》。

    13《木天禁语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七《集部?诗文评类存目》。

    1516范德机:《诗家一指?三造》,明成化十六年杨成序刊《诗法》本。

    17黎靖德:《朱子全书》卷五《性理二》,中华书局

    1983年版。18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六,《石屏诗集》卷六。19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20袁桷:《戴先生墓志铭》,《清容居士集》卷二十八。

    21袁桷:《刘内翰文集序》,《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

    22袁桷:《题闵思齐诗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三。

    23袁桷:《跋子昂赠李公茂诗》,《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九。

    24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山村遗稿序》。

    25戴表元:《魁师诗序》,《剡源文集》卷九。26刘埙:《禁题经句序》,《隐居通议》卷五。

    27袁桷:《书程君贞诗后》,《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

    28刘埙:《后村论诗有理》,《隐居通议》卷十。

    29虞集:《奉元路重修先圣庙学记》,《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五。

    3033陈基:《孟待制文集序》,《夷白斋稿》卷二十二。

    31虞集:《次韵刘伯漫送王止善员外四首序》,《道园遗稿》卷二。

    32揭奚斯:《肖孚有诗序》,《揭文安公全集》卷八。34范德机:《赠裴秀才》,《德机集》卷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