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时间:2009-8-8 16:42:58  来源:不详
经流行起来,但比较确定和完整的歌词作品却只有2首,而且都是属于苏轼上一辈词人的创作。尽管苏舜钦、尹洙都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诗人和文人,两首《水调歌头》也写得不错,但二人毕竟不以词闻名,所以影响也比较有限。因此,《水调歌头》在宋代歌坛上真正开始“走红”,则是苏轼出现以后的事情了。
  苏轼现存《水调歌头》词凡4首,另有《水调歌》残篇1首(仅2句10字)。仅就这4首完整的《水调歌头》而论,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却大大超过了此前几位作者偶尔染指的零章单篇之数,更为重要的是,苏轼不仅为《水调歌头》的创作带来了全新的艺术风采和审美特色,而且也由此初步奠定了他在宋代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苏轼的4首《水调歌头》,有两首写于出知密州、徐州任上,两首写于贬谪黄州期间(11)。应该说这4首《水调歌头》各有特色,如元丰三年(1080)作于黄州的“昵昵儿女语”一词,乃檃括唐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而成,开创宋词中“檃括体”之一格。又如写于元丰六年(1083)的另一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词云: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此词亦作于黄州期间,乃为当时同样谪居黄州的一位朋友张梦得(字怀民,又字偓佺)所筑快哉亭而作。张氏筑亭于黄州城南,下临长江,以揽江流之胜,苏轼为亭题名“快哉”,并赋此词。全词皆赋咏快哉亭前的江山风物,以白描写景为主,境界开阔,笔调轻灵,美景快意,赏心悦目。中间穿插点化欧阳修《朝中措》词句,意在将快哉亭与平山堂相媲美;末尾以议论收束,既是称扬朋友,也是自喻心志;既见磊落之气,亦有飘逸之风。南宋胡仔评曰:“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词);‘落日绣帘卷,庭(亭)下水连空’(快哉亭词)……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12)”在胡仔所举东坡十余首“杰出”的“佳词”中,就有这首《水调歌头·快哉亭作》。
  当然,苏轼《水调歌头》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杰作”、“佳构”,还数那首家喻户晓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有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此词乃苏轼于熙宁九年(1076)知密州时所作,在苏轼现存4首《水调歌头》中此词为最早的一首,不仅是苏轼长调慢词中的名篇,而且也是宋代“中秋词”中的绝唱。此词从内容题材上来讲,不过是中秋对月怀人之作;从艺术风格上来看,此词也并不以雄壮豪放而擅场。但词人借酒兴而发想,对明月而抒怀,既表达了行藏出处的思想矛盾,也探索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并抒发了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悟,伤感而优美,平常而深邃,缠绵而浪漫,真率而飘逸,蕴藉而空灵,的确堪称是唐五代至北宋初期以来词坛上罕见的杰作佳篇!苏轼此词一出,便给当时的词坛乃至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强力的震动,不仅是胡仔高度评价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13),而且相传此词于元丰年间在京都传唱,连神宗皇帝也有感于“苏轼终是爱君”,遂将他从黄州贬所“量移汝州”(14)。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对宋代词史的深远影响,虽然在他生前已有所显现,但更主要的还是在他身后发生的。有这样几个重要的创作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出现了大量的中秋词和咏月词。据笔者检索统计,与苏轼同时和之后的词人,在《水调歌头》的词序中明确标明咏“中秋”的就有30首,词中咏及“中秋”的也有35首之多,至于词中咏及“月”的意象的词作则更是多达316首,显现出一大批的词人在创作题材的取舍上对东坡中秋词的模拟与继承。(二)和韵词。据笔者检索统计,在词序中标明“用东坡中秋韵”、“用坡仙韵”的《水调歌头》有3首,即仲并的“华栋一何丽”、辛弃疾的“我志在寥阔”、李曾伯的“万里净无翳”3首,另有刘一止的“缥缈青溪畔”1首,虽无题序,但亦为和东坡韵之作。此外还有不少作品虽非严格的和韵、次韵之作,但也多取东坡词中的韵字或同部韵字来叶韵,显然都是东坡中秋词影响下的产物。(三)模仿东坡词的句法。元李治对此现象已有揭示云:“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蜺。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用坡语也。近世闲闲老亦云:‘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15)这种句式句法的模仿,在其他词人的创作中也时有表现,可见东坡中秋词的影响真可谓无处不在。
     综上所述,苏轼对《水调歌头》一调的运用虽非首唱,但也堪称是引领风气之先的人物,尤其重要的是他为这一宋词长调“金曲”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开拓创新,树立了艺术典范,因此他不仅得到宋代词人的推崇与继承,而且也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与认同。如明杨慎赞曰:“此等词翩翩羽化而仙,岂是烟火人道得只字!中秋词,古今绝唱!”(16)近人王国维亦评曰:“长调自以周、柳、苏、辛为最工……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皆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17)这些赞誉之辞,苏轼当受之无愧。
  
  三、《念奴娇》——
  宋词长调中影响最大的名篇
  
  《念奴娇》在宋代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调,仅次于《浣溪沙》等调而位居“唐宋十大金曲排行榜”的第五位,共有宋词作品618首(18)。若单就长调的使用频率而论,《念奴娇》在宋代则超出于《满江红》(551首),仅次于《水调歌头》(769首)。《水调歌头》、《念奴娇》、《满江红》堪称是宋词长调中的三大“金曲”。《念奴娇》之所以能够成为宋词长调三大“金曲”之一,与苏轼的创作和影响也是有密切关系的。
  一般认为,《念奴娇》可能因盛唐时代名擅天下的歌妓念奴而创调,创调时间大致在中唐以后。但是,《念奴娇》的歌词创作则是从宋代开始并在宋代形成繁盛局面的。在苏轼之前,只有北宋前期约生活于仁宗朝的沈唐写过一首《念奴娇》词,这是现存《念奴娇》一调的第一首作品。这首《念奴娇》抒写思妇怀远的离别相思之情,情意缠绵,用语质朴,具有明显的艳情、俚俗特色,当与《念奴娇》曲调本事与声情特征相契合。虽然沈唐这首《念奴娇》写得还不错,但它对宋词的创作和发展并没有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这一来与沈唐其人的低下地位相符,二来也与这首词不过是表现传统的艳情题材有关。
  苏轼是《念奴娇》词调的第二位作者,他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念奴娇·中秋》二词。虽然只有两首作品,但他却影响了数百首《念奴娇》词的创作,不仅使《念奴娇》一调攀升到宋词长调三大“金曲”之一的地位,而且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宋代词史上的“大家”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是东坡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词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中秋》一词也广为传诵,全词如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苏轼这两首《念奴娇》词皆作于谪居黄州期间,《赤壁怀古》一首当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苏轼泛舟游赤壁之后,应与《赤壁赋》为同时之作;《中秋》一首也作于同年的中秋佳节(19)。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苏轼连续创作了两首《念奴娇》,而且他一生所写《念奴娇》词也仅此两首,但它们都堪称是宋代词史上罕有其匹的佳篇杰作。如南宋胡仔不仅在其所举东坡十多首“杰出”的“佳词”中首推《赤壁词》(见前文),而且再次称誉说:“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20)又如明杨慎也高度评价《念奴娇·中秋》一首云:“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第一,此词第二。”(21)苏轼的这两首《念奴娇》出现以后,虽然没有立刻引起同时代词人的积极回应,甚至招致“不协律”、“非本色”一类的批评,但他对词坛带来的影响却是强烈而深远的。事实正是如此,对苏轼《念奴矫》的追和与模拟,乃至对苏词风范的接续,终于在东坡身后形成澎湃之潮和兴盛之势。
  首先,从作品数量来看,现存宋代618首《念奴娇》词,有615首是在苏轼之后创作的。
  其次,在苏轼之后出现的这600余首《念奴娇》词,在创作上明显而普遍地受到苏轼词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现大量的追和之作。通过检索统计,我们获得了这样一个惊人的数据,宋代词人步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而作的和词就有23首之多,它们分别是:叶梦得1首、胡世将1首、黄中辅1首、辛弃疾4首、石孝友1首、汪晫1首、葛长庚2首、章谦亨1首、刘辰翁4首、文天祥3首、邓剡1首、林横舟1首、张炎1首、陈纪1首。唱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种特有现象,既有同代唱和,也有异代追和。如果说同代唱和还杂有社交应酬等因素的话,那么异代追和便主要表现为对名人名作的追慕与喜爱。如南宋词人方千里、杨泽民等人喜爱周邦彦词,便依照周邦彦的词集一首一首地和韵而作,并结集成《和清真词》,各存和韵之作达93首和92首之多。如果就单调作品来看,宋人唱和最多的一调之词,除了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一词之外(共有28首和词),便是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量的追和步韵之词的创作,从一个侧面有力地印证了东坡《赤壁怀古》一词对宋代《念奴娇》词调的创作繁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产生众多的词调异名。在苏轼之后,《念奴娇》一调不仅被广泛使用,而且出现了许多异名,如《百字令》、《百字歌》、《百字谣》、《壶中天》等约20余个,其中,《赤壁词》、《大江乘》、《大江词》、《大江东去》、《大江西上曲》、《酹江月》等,皆取义于东坡《赤壁怀古》一词,尤其是《酹江月》一调极为流行,用此调创作的词作共有103首之多。这些词调异名的产生和运用,并非只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变异,它们既是东坡经典名作影响的表现,也使《念奴娇》这个词调的创作及其审美内涵超越了“艳科”和“艳情”的牢笼,具有了浓郁的“东坡文化意味”。
  (三)对苏词思想意蕴和艺术风采的承袭和发扬。翻检东坡之后出现的615首《念奴娇》词,我们发现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即无论是内容题材的表现还是艺术风貌的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