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魏晋玄学与山水田园诗的…
晚清士人生态与文学活动
最新热门    
 
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值观念——《盛唐生态诗学》后记

时间:2009-8-8 16:43:39  来源:不详

面对《盛唐生态诗学》这部书稿,我在心底里升腾起的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羞涩与惶恐。“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所追求的仍然是那看得见而却摸不着的感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异常宏富,卷轶浩瀚无涯,而且充满了生生不息的再生的活力,不断地在生殖与升值,任何理解和诠释都是微不足道的渺茫。真不能说我也能够窥其一斑,尝其一脔,更不敢说有什么创见与新意。先贤圣哲们如高山隆耸而让我仰止,作顶礼膜拜的朝圣。我能何为?

一、本书讨论的两个内涵之界定

盛唐山水诗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文学现象。盛唐山水诗形成了以王维为代表、为核心的山水诗流派,形成了很特殊的山水诗写作的“文化群落”,出现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高潮和顶峰,并奠定了中国美学的主流趣味。为什么会出现王维,出现以王维为代表和轴心的山水诗群,出现诗风相近的山水诗?我们以为,这些从本质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生态的结果。此著着重研究并揭示盛唐山水诗派生成的“生态原因”、生态形式以及与作品的生态关系。鉴于此,就有两个概念问题需要首先来加以界定的。

其一是盛唐山水诗群落的内涵。

传统的盛唐山水诗群落划定,是以时间(时期)为断限的,局限在开元天宝的有唐一代的极盛时期,前不见先锋而风气始开,后不见殿军而余韵不断,习惯上只是王、孟等少数几个人。而对诗人的划分则更不合理,圈子的断限,一般而言,圈定王维、孟浩然等在山水诗上特别活跃的几个诗人,甚至排斥了李白、岑参等在山水诗上成就卓著、风格独特者。我们在本书中的考虑,从地域上看,则北有以王维为领袖的北方诗群,南有以李白为中心的南方诗圈;而从时间(时期)上看,则上限到沈、宋,下限到钱、刘。

其二是盛唐生态的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述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状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我们并不同意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但是,地理环境也是起着决定性意义的某一重要方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对文学和人的气质形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而我们所说的盛唐生态之内涵,还不仅仅是“地理环境”,不仅仅是指自然气候、温湿度、地貌、植被等,是指盛唐的那个时空,包括了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乃至山水园林等等的生态时空,更是指一种关系,是一种生态关联的视野和价值观念。因此,生态思维的研究视域,不是生态学与文学的简单结合和相加,或者是在二学科之间找到了一个共生区,而更在于我们找到了系统关联的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内容与形式。

因此,我们所说的生态思维观,不仅是自然观,也是社会观和哲学观,是一个以天地为空间,以人的文化活动为中心,以诗人的精神创造为对象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以生态思维来研究盛唐山水诗派的发生,把其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现象,不仅重视诗人本位、作品本体的研究,而且是把作家、作品作为生态位放在生态大背景中形成“链式化”系统研究,多方位揭示盛唐山水诗派生成的“生态原因”及其作品的生态关系,展示盛唐所以出现山水诗高潮的生态优势。

二、本书运用生态思维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的研究限于文学到文学的研究,多在诗意上玩味,属于阅读欣赏型的发微,对诗的解读除了文学的,就是经学的和社会、历史的,使研究“孤立无援”,也因此而产生了一些聚讼不清的难题。我们力图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而对盛唐山水诗群形成的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通过此研究,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诗群落生成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解开盛唐出现山水诗高潮的“谜”底。

生态学原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生态学广泛地向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社会、历史、美学、伦理、哲学宗教等学科渗透,推动了各种新兴学科的产生。于是出现了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伦理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等。生态学已经发展到人与自然普遍联系和互为关系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意义,已经成为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我们以期借助生态思维而形成的文学生态观,更深刻地涉及文学发生的许多本质性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实现“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意义,形成生态系统观的观照思维和方法。

徐复观先生指出:“方法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所提出的要求,及研究对象向研究者所呈现的答案,综合在一起的一种处理过程。所以真正的方法,是与被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的。今人所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文史方面,实际还未跳出清人考据的范围一步,其不足以治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代序:《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方法与态度问题》P1)笔者试图以生态思维来研究,是基于这一学科自身突破的需要,基于其内在发展逻辑推演的必然,是此学科研究危机要求我们改变旧有视野而激生出来的研究智慧。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来研究人类文化,在学术界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包括古典文学,使文学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前途,发掘新的学科的增长点,开拓新的研究途径,这是文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课题以期借助生态思维而形成的文学生态观,更深刻地涉及文学发生的许多本质性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实现“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意义,实现“全面视镜”的考察,形成生态系统观的观照思维和方法。在理论的开展上,体现了对各种生态位所组合成的系统现象的最大综合上。在研究的方法上,以跨文化视野,追求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方法和思路,以生态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视野观照盛唐山水诗及诗派,把生态环境视为具有共同生成机制与深层意义结构的文化符号系统,使盛唐山水诗派的作家、作品成为生态位而进入“生态链式”,以期使各自独立的现象形成生态关联的系统研究。既重视文献考证,同时也重视理论概括,既有宏观的群落特征描绘,又注重诗人的个体研究。以文史的站位,而借助于文化生态理论来解析和阐证。

三、本书的框架及前期研究概况

美国E·P奥德姆对生态位做过一个通俗的解释 :“如果我们想和人类社会上的某个人相识,我们首先要知道他的地址,就可以在这里找到它。但若要真正了解他,我们就要比他的邻居或同事了解更多。我们对生态的研究要如此,了解栖息地只不过是开始,要确定生物在自然群落中的状态,我们就必须了解它的活动性,特别是它的营养和能量来源,以及它的代谢率和生长率,它对所接触到的其他生物的影响,它在生态系统中对主要功能的影响或者能够影响的程度如何。”(《生态学基础》P26)在此解释中,生物体不仅有生态源中的生态位,而且有生态功能上的生态位。此论对笔者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书框架的形成,都具有很有价值的启发。

此书稿形成一个系统研究的框架,即从生态环境的多维性、生态主体的自发性,生态资源的充裕性、生态秩序的完美性等方面来全面考察和研究,对盛唐山水诗派形成的“生态”作全方位的考察,具体到文化策略、政治制度、历史事件、社会生活、自然条件、文学遗产、接受趣尚、民间风俗等,以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基点,更注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思考的理论观点贴近生命本源和生命的存在,用生态系统观和价值观看待社会。

此书稿写作前,我先做好一个框架,然后按照既定方案边写边发,收编在此书稿中的文字,也就只有最后一篇关于刘长卿研究的文章还没有发表了。两年时间里,此“专题”发稿  情况如下: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自然生态观及生存状态(《学海》2002,4期)

佛禅“自性”与盛唐精神及山水诗形态(《甘肃社会科学》2003,4)

自然环境的生态优越与盛唐山水诗派的生态取向(《东北师大学报》2003,5)

盛唐的文化策略与山水诗派生态 (《社会科学辑刊》2003,5)

接受期待与盛唐山水诗的文化生态 (《天津社会科学》2003,6)

盛唐山水诗“派”的特殊生态  (《东方论坛》2003,4)

“王维模式”的文化诠释 (《深圳大学学报》2004,1)

盛唐休闲风气与诗人的别业创作生态 (《北方论坛》2004,3)

盛唐山水诗派的语言策略及其艺术效应 (《延边大学学报》2004,3) 

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自然品藻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2)

美在自美:盛唐山水诗美观的生态本位特质 (《内蒙社会科学》2004,4)

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 (《贵州社会科学》2004,5)

孟浩然诗水意象解密(《山东师大学报》2004,5)

“美不自美”:中唐诗美的人类自我中心观特征(《江淮论坛》2004,6)

盛唐的城市化进程与诗歌回归主题(《东北师大学报》2005,1)

流贬:人性诗性的急转弯——沈宋与盛唐山水诗群的关系(《学术论坛》2005,5)

现将发表了的文章重新梳理,并作了适当修改,形成如斯书稿形态。

全书除“绪论”部分外共十二章,可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至第四,是“生态背景”研究,用生态思维来解释“背景”,背景不单纯是生成条件的研究了,而是把各自独立的现象以彼此因果、互相生发的生态关联来研究。我们非常看重盛唐山水诗人们所活动的生态环境,重视这种生态环境对诗人的制约和感发,正在于说明盛唐山水诗派存在的生态环境的极其优越性,正在于肯定这种生态环境对山水诗人和山水诗群所产生的“生成”的生态意义。第二部分是五至七章,是对“派”的生态形式研究,所有的山水诗人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与山水外物的关系,形成了“群落”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态位”都处于整体联动中,一枝摇而百枝动,互动互生的生态场。第三部分是八至十一部分,是自然观、审美观、宗教哲学观及文学语言观的研究,深入到诗人本位的层面,走进诗人的心灵,与其在思维和情感上获取同一经纬度的站位,揭示盛唐山水诗派生成的内在原因。最后一部分是山水诗群落的“个案”分析,选取了山水诗群落中四个关键性人物以研究,回到文学,回到文学现象的本身,重视诗人本位和作品本体的研究,把作家、作品作为生态位放在生态大背景中形成“链式化”系统研究。

四、本书作者研究的作风与短长

我一直以为,一切的解读都是误读。特别是诗歌的解读。很多的诗歌让我常读常新,现在读是这样的理解,过些时日则会有不同的感受,甚至读出全然不同的面目。我肯定也是误读。我也只能是误读。

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具有三个层面:原型层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