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一滴雨里看世界——论唐宋诗诗风之差异

时间:2009-8-8 16:43:4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关于唐宋诗的诗风差异,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前代文人们分别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了他们的差异,而本文则选择了从意象意境着手,从一滴平凡的雨滴中来透视唐宋诗的诗风的差异,从而来领略当时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意象、意境、雨滴、诗风

引子: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奥秘历来为人所乐道,诗的真谛又往往在意会和言传之间,因而诗的评论在千言万语、层出不穷中以求穷其情、尽其意。众所周知,唐宋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而唐宋诗的诗风差异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在此方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奥秘。

中国的唐、宋是两个盛产诗歌的朝代,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两座高峰。唐宋诗由于产生时代不同,在诗风上各具特色,关于唐宋诗诗风的比较自南宋以迄近代历时八百年之久,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大公案。
对于唐宋诗诗风的差异,宋代的严羽,金末的王若虚,明代的刘绩、胡应麟,清代的黄宗羲、顾炎武,近代的鲁迅、闻一多、朱自清以及今人谬钺、钱钟书等人就唐宋诗不同方面的差异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下面我们就以意象、意境为基础来分析唐宋诗诗风的差异。
    我们就从“雨”这个唐宋诗人频繁吟咏的主题入手,“一滴雨里看世界”,从诗人们眼中的雨滴中去欣赏领略“丰神情韵”与“筋骨思理”之不同情趣与风味,去体味唐宋诗人心中的不同世界。
凡四时节序,阴晴物候,都足以使诗人词客感月吟风,触景生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 明诗》)雨是自然现象。是唐宋诗人喜爱讴歌的对象,他们写下的关于“雨”的诗篇可谓浩如烟海。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雨的颜色和状态;有“气连河汉润,声到竹松高。”(陈与义《连雨书事》[其二])形容雨的声音;有“惊风乱 芙蓉水,密雨斜倾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州刺史》)写的是雨的气势;有“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韦庄《台城》)描绘的是雨所营造的境界;有“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情。”(张咏《雨夜》)写的是雨所勾起的情思。唐宋诗人们以其特有的情致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营造了个个不同的“情深深、雨蒙蒙”的艺术世界。下面我们分别以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和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雨》为例,从诗人们笔下的“雨滴”里来看诗人们独特的内心世界。
我们先看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唐代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刚定居草堂时写的。诗人通过对春夜细雨的吟咏,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诗一开始,诗人就以饱满的感情赞美这场适时而下的春雨。“好雨知时节”,是说雨懂得季节,一到春天正需要雨水的时候,它便下大了。雨是无知觉的自然物说它“知时节”,是拟人手法。这一联是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词,初步透露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知”、“乃”、两字活化了春雨的可人之意。
第二联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性格”,落实“好雨”二字。春雨不吝啬、不自夸,在人们安睡的夜晚,它伴随着温暖的春风,悄悄地化入人间大地。纷纷细雨,落地无声,滋润着大地万物。这一联仍然用的是拟人手法。“潜入夜”与“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否则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看的见、听的见。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劳动而不易为人察觉的时间悄悄地来,细细地下。“潜”字生动地表现了春雨温柔、不声张的性格,与“无声”谐调相扣。
第三联从视觉的角度写雨中夜景,手法十分巧妙,两句没出现“雨”字,但让读者感到正在下着细雨。诗人创造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意境。雨雾蒙蒙,乌云滚滚,荒野中的小路都难以看清,眼前漆黑一片,只有那江中船上的灯火在雨雾中发着朦胧亮光。诗人从“云俱黑”、“火独明”来着墨,真实地描绘了细雨之夜的苍茫景色。
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雨后景色。一夜好雨,滋润着万物,洗涤着万物,万物之精灵的花儿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花儿朵朵绽放,汇成花的海洋。城里“花重”,那么身居草堂的诗人将看到什么意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全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这首诗既写雨,又写春、写夜,三者融为一体。全诗紧扣一个“好”字,“好”是诗人对春雨的评价。因为好,诗人才无限“喜”,“好”和“喜”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全诗没有一个“喜”字,而又无一句不是写诗人的喜悦心情,这就是本诗的成功之处。
这首诗语言简练、精确,体现了诗人的炼字功夫。如说雨的细微,用“潜”、“润”已够显示其特征了,又以“细雨无声”来形容,犹见功夫。“潜”是悄悄的意思,表明雨是在不知不觉中来到夜间的,若非牛毛细雨,不会如此,若换成“飞”、“跑”等字,便会给人以另一番感受了。“润”有表现大雨的“湿”、“浇”等字,“润”又有着“滋润”的意思,用来说明下的细雨,恰到好处;再如“花重”的“重”,涵义很丰富,色泽很鲜明,对事物的特征做了高度的概括。
杜甫就这样运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表现大自然中健康的、富于生命力的东西,把我们诱入童话般的艺术境界,使我们对生活发生了更大的兴趣。我们从杜甫笔下的“雨”中可见诗人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的热爱的内心世界。
这里的“雨”正是构成了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没有雨,也就谈不上意象,正是由于“雨”的出现,才构成了这种情深深雨蒙蒙的艺术境界。
再来看陈与义的《雨》。陈与义写了许多关于“雨”的诗篇,称得上有“雨”必有诗。陈与义关于“雨 ”的诗,当以写雨而有所寄托为上乘之作。《雨》诗写于建炎三年(1129)春天避难寓居岳州。            

                                   雨
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青。
雾泽含元气,风花过洞庭。
地偏寒浩荡,春半客伶俜。
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
这已经不是他早年雨诗“平淡有工”、“潇散清远”的格调了。历经丧乱,感慨良深,所谓“客思雨中深”(<<愚溪>>)是也.。
这首<<雨>>诗的前四句写“雨”直接扣题。“霏霏三日雨,蔼蔼一园青”,绘景兼叙事,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霏霏”,形容春雨轻细随风飘洒之态,“三日雨”,谓春雨连绵,往往旷日持久。另一“雨”诗的“潇潇十日雨”,则写的是秋雨,“潇潇”,自不同于“霏霏”。有“霏霏”春雨润泽万物,故草木繁生,酿作一园青葱翠绿。“蔼蔼”,状草木之茂盛;“一园青”,谓春雨给小园平添了无限春色。诗人勾留岳州,适住所遇火,遂从太守借其后圃以居。后圃名西园写“一园”之“蔼蔼”青色,是从效应方面为春雨之“霏霏”形象作补充,好比杜甫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来渲染“知时节”的春夜一样。诗人居停岳州郡在后圃”,春日雨中所见当然首先是“一园青”。接着诗人纵目四望,景观范围就扩大了。“雾泽含元气”,用虚笔,写雨中水分蒸腾弥漫,体现着宇宙籍以存在、万物籍以化育的“元气”,是讲天地自然本身所具备的生命力,物候不过是这生命力的一种外在形态。风花过洞庭用实笔,写雨肥花绽,继之以雨打花落,洞庭湖上下,“一片花飞减却春”。陈与义固然屡屡喜欢化用杜甫的诗句,杜甫的〈〈寒食〉〉诗即云::“寒食江春路,风花高下飞”。但陈与义亦曾喜欢化用李白诗句,这里“风花过洞庭”便是化用李白的“往往飞花入洞庭”(〈〈送陈郎中归衡阳〉〉),但不停留于写景,而是承上句“物泽含元气”,兼写时序迁移,点明自然变化规律,由此过渡到全诗后四句的抒怀。
“地偏寒浩荡”,字面上是写岳阳的地理、气候。偏远之地,似乎日照弱又少,阳和之气姗姗来迟,气温自然就低一些。虽说时当二月,大地回春,却还不免春寒料峭。“浩荡”,本是形容水势壮阔。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白鸥波浩荡。”这是形容寒气充塞,无往而不在。纪昀谓“寒不可说浩荡”,太拘。陈与义的〈〈夜赋寄友〉〉诗亦云:“空园浩荡寒。”在〈〈阴风〉〉诗中,陈与义说:“阴风三日吹南极,二月巴陵寒裂石”。在〈〈春寒〉〉诗中,陈与义又说:“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看来,“春风疑不到天涯”,“地偏”的岳阳确乎春至犹喊寒,处处感到凛凛逼人。但是,身上之“寒”,犹未及心上之“寒”。国步艰危,战乱不止,救世无策,时事可忧,现实之冷峻,较之气候之酷寒,不更加使人战栗恐惧么?所以下句说:“春半客伶俜。伶俜孤独无依貌。杜甫〈〈宿府〉〉诗说:“已忍伶俜十年事。”也是以“伶俜”形容战乱流离中孑然一身。“客”谓避地他乡的流亡者,指诗人自己。春事已半,而自己仍然“独在他乡为异客”,春已归而人未归。其所以未归,当然与时局有关,因此“地偏寒浩荡之后接写“春半客伶俜”。“春半上承“风花过洞庭”,而“客伶俜”则下启“多少人间事,天涯醉又醒”。本是写“雨”,却由“天寒”、“春半”引出无限感慨。自然变化,犹有其规律可寻,而“多少人间事”却难于逆料。即如汴京之沦陷,二帝之北狩,中原之板荡,南渡之险急,以及自己之逃亡奔窜,背井离乡,又怎么能穷探究竟呢?流落“天涯”,只好一度又一度地借酒消愁了。“天涯醉又醒”,与〈〈感怀〉〉诗的“世事一般酒一觞”意同。“天涯”照应上联的“地偏”,“醉又醒”照应上联的“客伶俜”。全诗以带议论的叙写收结,于无可奈何之中寓含无限悲愤。我们从陈与义笔下的“雨”中可见诗人愁苦的内心世界。
综观两首诗,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从意象上来看,杜诗的《春夜喜雨》(以下简称《春》)如芍药海棠,侬华繁采;(谬钺诗词散论中的论宋诗)陈与义的《雨》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谬钺诗词散论中的论宋诗)。所谓意象,顾名思义,是意与象的 结合体,象是客观物,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意是主观的。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从象上来看,《春》中的物象有温柔的雨丝、轻柔的夜风、幽暗的荒野小路、如墨般的云朵、明明灭灭、闪闪烁烁的渔火以及那因饱涨雨露而低下沉甸甸脑袋的花朵。这些物象色泽分明,形态饱满,对比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而《雨》中的物象是绵绵细雨、青青西园、蒙蒙雾气和片片飞花,色彩感不强,比较淡雅,给人一种迷迷蒙蒙的感觉。如果拿画作比,前者好似一副水彩画,而后者则有如一副淡淡的水墨画。从意上来看,《春》中的雨丝、夜风云朵都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年轻人热情的感性上的同情与共鸣,因为杜甫所处的唐朝士风是外露奔放的,这来源于唐朝这个开放鼎盛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