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工信部通报解释大面积互…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
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
最新热门    
 
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

时间:2009-8-8 16:44:16  来源:不详
技术支持、硬件设施和部分必要的投资将是中文互联网诗 歌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在网站模式、网站设计等方面具有独创性的网站还是少数,像 “诗生活”创立的诗人专栏、评论家专栏和驻站诗人等模式被很多诗歌网站所借鉴,从技术 上说,它的诗生活论坛也是国内诗歌网站论坛中基于WEB页面的第一个。“橡皮吧”的网站 设计精细独到,可以说是目前诗歌网站中设计水平最高者之一。“界限”的诗人图片库模式 、“诗人救护车”的慈善救助模式、“诗艺频道”的Flash制作模式等都给诗歌网站的主办 者们提供了很大的启发。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在OICQ上聊天,说起办诗歌网站的艰难,我 说,热情是目前诗歌网站得以存活和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如果以后还想要有更大的发展,资 金将是所有诗歌网站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网站硬件建设和技术保障等问题实际上也都是 资金问题。可以说这些严峻的问题已经摆在所有诗歌网站建设者们的面前了,仅仅靠热情是 不够的。

    在1997年7月福建武夷山举行的“现代汉诗研讨会”上,美国加州大学的学者杜国清提交了 名为《网路诗学:20世纪汉诗展望》(注:原载《现代汉诗:反思与求索》,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的论文,这是最早涉及到互联网中文诗歌的学术论文 。在文中,杜国清非常有远见地提出:“由于开始席卷全球的国际网路(Internet)势将改变 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因而可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国际网路诗学(Internet Poetic s)。”接着,他“从创作、构思、想象、意象、象征等方面探讨了网路诗学一些特殊性格和 诗的效用”(王光明语)。虽然杜国清对互联网中文诗歌形态的探讨处于笼统和粗疏的阶段, 许多方面还显得陌生,更多方面还有待于深入了解和思考,但他这次探讨的起点要远远高于 内地许多还处于社会学层面的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和研究方 向的开始。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有关互联网给文学尤其是诗歌带来的变化等问题。我一向不赞成网络 文学这样的提法,也不赞成网络诗歌的提法,我觉得作为一个概念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它和诗歌是平行的概念,那是违背常识的、根本不能成立的事情。不能因为到了互联 网上,诗歌就成了另外的东西,标准也跟着变了。诗歌的标准还是诗歌的标准,变化的只是 诗歌的形态。如果它是从属于诗歌概念的概念,那么它也是不准确的,因为网络本身是什么 呢?它赋予了诗歌以什么样的新标志和新特征呢?如果把它命名为“网络体诗歌”似乎准确了 一些,它至少点出了所谓的网络诗歌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或者说形态上的巨大变化。现在 许多“网络诗歌”运用的还是传统媒质上刊布的那种诗歌形态,这就说明这种变化还是传播 方式和刊载媒质的变化,还不是本质性的。况且这些大量的在网上刊载、传播的作品质量还 是比较幼稚的,它们还仅仅是个开始,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磨练(尤其要培养节制能力,不 要滥用自由写作权利,不要追求过度快感,要具备起码的艺术修养等等),这和诗人上网的 相对数量比较少以及网络自身培养的诗人还处于发育期有关。许多评论家对互联网上的诗歌 持有异议,大多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对网络自由初期鱼目混杂、多元话 语嘈杂的状况感到陌生或者不太习惯。现在这种状况也正在静悄悄地改变之中,很多人从方 便、快捷(比如聊天、游戏、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的角度入手正在逐步适应互联网, 对互联网诗歌的认识同时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加深之中。

    那么互联网究竟给了诗歌什么样的独有的写作方式和作品形态呢?我个人认为超级链接体诗 歌和多媒体诗歌将是一个时期内“网络体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过早地建立“互联网诗 学”显得不太现实,因为有效文本才刚刚开始自己的构建旅程。

    互联网的诗歌形式革命甚至是形态革命到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我相信在这方面( 多媒体诗歌写作、超级链接体诗歌写作等),互联网将给诗歌带来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 在社会意义上的革命已经非常明显了(很多评论家和网络界人士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并 撰写了大量的肯定互联网的文章和评论)。因为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不必经过出版机构 、印刷机构而能比较自由地书写个人话语了,每个人都有发表诗歌作品的权利了(当然也有 发表垃圾的权利——但能不能吸引住网虫的眼球,那就是网虫选择的权利了)和被阅读的可 能了,打破了传统媒质诗歌载体编辑和传播的单一结构以及垄断性地位。除此之外最重要的 是,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诗歌作品形态的变化才是真正的本质性的变化——这比起社会 学层面的讨论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具备了诗学的意义。相关的互联网中文诗歌具体的实践 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下中国诗歌界最重要的最富有建设性的工作之一。

    评论家王一川对超级链接文本有过较为精确的说明和深刻的阐述:“‘超级文本’(hypert ext)原指在计算机视窗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互连接的数据系统。而应用到文学中,所谓 超级文本文学则指如下一种特殊情形:一个文学文本的创作总是来源于对其他文本资源的阅 读。网络正是一个巨大的多重或超级文本系统,它向作者和读者源源不断地供给文学资源。 这 个超级文本的一个基本特点,正是链式结构。你在键盘上敲击一个词语,这超级文本链条可 能会向你显示几个或几十个相近或类似词语供你选择,使你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大大拓展。你 在写作或编辑一个文本时,它可能会共时地向你显示呈链状或树状分布的一大群不同文 本,导致众多文本在一个文本中的聚集。于是,你写作的哪怕只有一个文本,它本身就可能 具有或包含着更大的‘超级文本’,从而具有一种超级文本特点,丰富读者的阅读。这表明 ,超级文本文学可以突破通常文学文本的线性结构而呈现链性特征,体现出网络时代的文学 特有的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这一点也恰好可以同当今文论界时髦的 ‘intertextuality’(互文本性)之类术语相应和,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紧接着,王一 川指出:“但是,超级文本文学所具有的所谓文本资源丰富性、文本多义性和阅读开放性如 果仅仅出于网上随机选择、提取或组合,或者字典辞书式的资料堆积,而不是来自独特的精 神创造,那它就极可能是苍白无力的文本拼贴,由此也就不大可能产生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了 。”(注:以上引文见王一川《网络时代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原载2000年《大家》转引自《 诗生活论坛》。)王一川这种忧虑,正是网上“口水诗歌”、“随机诗歌”等“垃圾文本”产生的根源 ,这也正是互联网建造的一个花里胡哨的仙境/陷阱,一个同音词的两面性在这里得到了充 分展示。但是网上“垃圾诗歌”和网下“垃圾诗歌”的存在状况是一样的,都是不可能避免 的,也不足为奇。

    现在在互联网上已有很多网站采用了多媒体和超级链接方式,但用于诗歌作品制作的,还 比 较少见,比如“诗艺频道”(于洛生等多人合作)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诗歌MTV,为诗配上了 活动的画面。我从去年开始进行超级链接体诗歌作品“显微镜”的写作实验,对超级链接体 诗歌有一些具体的感受。它不仅需要写作者具有诗歌写作技术的基础,还需要具有网络技术 的基础,这两个基础达到一定水准和一定的和谐程度才有可能写出比较完整的网络体诗歌作 品。

    这本诗选中的作品基本上是传统诗歌形态的作品,它与传统媒质诗歌作品不同的是,它们 全都流布在互联网上,有的是在线写出的,保留了创作时的原始样貌,没有网下写作的停顿 期和修改期;有的作品在互动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变动,因而出现了一首诗有不同版本的情况 。而一些诗人是直接在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如666、唐不遇、小西、竖、查理、May31(徐 晨亮)、欧阳斌、夏至、lonelypig、赵霞、蓝亭、忘了、一行、晶晶白骨精、许多、乌青、 饭饭、肉、象皮、剑枫、初相遇、王晓渔、churdy、斯人、蓝猫、罗池、拉家渡、胡不归、 欧亚、简单等,他们没有网下那些诗人成长期的经历,也不必考虑更多的社会历史的传承问 题,他们更加自由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和年龄、时代有一定关系的已经起了变化的价值 取向,给互联网中文诗歌制造了活跃的未来幻像。而一些在网下就已成名的诗人对“互联网 上出生”的诗人起到了启蒙、影响、引导、推动、教育、暗示等作用,同时由于自由和开放 性的获得使自己的创作也在网上显示了新的活力,他们交叉性的技术特征和专业修养给他们 的作品开拓了崭新的视野。严格说来,这些入选作品都不是“网络体诗歌”,仍旧是“文本 体诗歌”。这本传统媒质诗选以重要的诗歌网站为基本编辑单元,和其他“网络诗选”的编 辑体例不同,有较高的资料、文献价值,所选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在互联网上也是比较突出的 。当互联网给我们和诗歌以自由的时候,让我们“像一个领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胆子,但 屏住呼吸”(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