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与中国文学理论

时间:2009-8-8 16:44:24  来源:不详

①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②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第6页。

③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亚当斯:《西方文学理论四讲》(Four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Critism and Theory in the West),傅士珍译,台北:洪范书店2000年版。亚当斯以一套不断再版的权威文论选《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和《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1965)享誉学界。他的文学理论四个论题即在他的Four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and Theory in the West.中提出。中文译本为《西方文学理论四讲》。

⑤但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时并不专门采纳艾氏的框架进行分析。如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中译本为《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他的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5.前者是对中国文论重要篇目的翻译和阐释,后者以论文的形式为西方读者阅读中国古代诗歌提供了一个参照,其中所采纳的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还有余宝琳(Pauline Yu)的《中国诗歌传统的意象解读》(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以及Steven Van Zoeren《诗歌与人格》(Poetry and Personality:Read-ing,Exegesis,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等。然而这些论著并不专门论述中国文学理论。

⑥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田守真、饶曙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及其注释。但是,此书的部分译名有误,如将“季博思”译为“吉布斯”(第258页)、“林理彰”译为“林恩”(第261页)、“王靖宇”译为“王约翰”(第262页)等等。⑦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田守真、饶曙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页,其中艾氏的译名根据公认的“艾布拉姆斯”,而非译本中的“亚勃拉姆斯”。

⑧Richard John Lynn,“Chinese Poetics”in Alex Preminger and T.V.F.Brogan et al.eds.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188.中译见祝远德译、王晓路校,载《东方丛刊》2004年第3期。

⑨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16页。

⑩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11参见Eugene Chen Eoyang,The Transparen Eye;Re-flection On Translation,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Poetic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p.257-258.

12此框架中文参考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英文参考Wai-lim Yip.Diffusion of Distances.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Berkeley Los An-geles Oxford:Univers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p.195.13温儒敏、李细尧编:《寻求跨中西文化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第26-27页。

14 lrena R.Markaryk,ed.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Approaches,Scholars,Terms.Toronto Buffalo 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3.p.591.

15 刘勰:《文心雕龙》,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38页。

16 Richard John Lynn,“Chinese Poetics”in Alex Preminger and T.V.F.Brogan et al.eds.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v and Poetics.Ibid.p.189.中译见注释8。17该系统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用以论述行为系统,并非专指文学研究。但笔者认为文学书写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该系统之中。参见劳思光:《文化哲学讲演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18 Vincent G.Leitch,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of Theory and Criticism,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Company,2001.参见Introduction。

19 Vincent G.Leitch,et al.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Theory and Criticism.Ibid.p.5-6.

20 Haun Saussy.Great Walls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Cultural China.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v Press,2001.p.8—9.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