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论巴蜀与中原的文化交融

时间:2009-8-8 16:45:56  来源:不详
仰、方術、神仙術等風格特色,才使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文化呈現出與先秦巴蜀文化的有機聯繫和相似形態,從而顯示出它內在的發展連續性,並由此表現出它的各種外部特徵。唯因如此,我們才得以把秦漢時期巴蜀地區的文化仍然視為“巴蜀文化”。顯然,這裡所說的“巴蜀”,並不僅僅是指其地域符號,更多的是指它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內涵,包含著從古代連續發展而來的一貫的文化特色。

轉形以後巴蜀文化的精神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秦漢中央王朝為其統治需要,大開“祿利之路”﹝13﹞,吸引巴蜀精英分子一代又一代地步入經學之途,皓首窮經,為繼承、發揚和傳播中華正統經學付出了巨大努力;一是秦漢中央王朝對巴蜀的民間宗教、方術等文化傳統採取寬容政策,使之世代相傳成為巴蜀民眾的畢生精神寄託,又轉而成為強大的精神力量,支配著巴蜀文化的行為方式,對於維繫巴蜀地區的文化傳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於這兩個方面的精神源泉的合流及其強有力的反作用,所以秦漢時期的巴蜀不但在經濟上成為全中國最富庶的一個地區,而且在文化上也攀上了中華文化的高峰。

根據歷史記載,戰國末秦東伐楚,大量利用了巴蜀的強兵勁卒和布帛金銀,“足資軍用”,僅司馬錯“浮江伐楚”,就徵調了“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14﹞,而“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15﹞,巴蜀成為秦統一中國的重要戰略基地。楚漢之爭時,劉邦為漢王,王巴、蜀、漢中(漢中在先秦時是巴蜀之境),以這個地區為戰略基地和物資、資源、糧食、兵員的補給地,巴蜀民眾大批跟隨劉邦還定三秦,為漢王朝的創立立下了不朽功績。漢初,接秦之敝,民失作業而大飢饉,人相食,死者過半,劉邦“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16﹞,對於穩定漢初的經濟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神文化方面,西漢嚴君平首開把方術與老子道家相結合的先河,著《老子指歸》,“為道書之宗”﹝17﹞,奠定了中國道教的思想基礎,對道教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巴蜀文學更是在漢代全中國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文章冠天下”﹝18﹞,對繁榮漢代辭賦貢獻尤為重大。

以上史實無可置辨地表明,巴蜀文化在秦漢之際的轉形過程中,並非完全被動地發生轉化,相反,它一方面在自身的文化解構與重組中達到同秦漢文明的交融,另一方面它又在與秦漢文明的碰撞中產生出若干新的文化形式,推動著整個秦漢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巴蜀文化不但成為了秦漢中華文明光榮的一員,而且為秦漢中華文明的繁榮做出了卓越貢獻,永載史冊,萬古流芳。

巴蜀文明與中原文明的關係,乃是中華文明多元整合的一個典型實例,一個歷史縮影。

 


注釋:

﹝1﹞蘇秉琦:《關於重建中國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

﹝2﹞《說文解字敘》。

﹝3﹞《蜀王本紀》。

﹝4﹞段渝《巴蜀古文字的兩系及其起源》,《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1期。

﹝5﹞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李學勤:《論新都出土的蜀國青銅器》,《文物》1982年第1期。

﹝7﹞徐中舒:《論巴蜀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7頁。

﹝8﹞李復華、王家祐:《關於“巴蜀圖語”的幾點看法》,《貴州民族研究》,1984年第4期。

﹝9﹞段渝《巴蜀古文字的城市的起源、結構和網絡體系》,《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

﹝10﹞《史記‧三代世表》索隱引。

﹝11﹞《史記‧五帝本紀》。

﹝12﹞段渝《皇帝、嫘祖與中國絲綢的起源時代》,《中華文化論壇》1996年第4期;《嫘祖考》,《炎黃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13﹞《漢書‧儒林傳‧贊》。

﹝14﹞《華陽國志‧蜀志》。

﹝15﹞《戰國策‧秦策一》。

﹝16﹞《漢書‧高帝紀》。

﹝17﹞《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

﹝18﹞《漢書‧地理志》。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