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书体发展与文体自觉
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
“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
《唐语林》与纪传体史书…
最新热门    
 
谈史书体裁的多样性和史家重视创新的意识

时间:2009-8-8 16:46:37  来源:不详
[12]刘知几这一比较、分析,切中肯紊,何有贬抑司马迁!他只是及时总结了编纂学史上的教训,恰恰为后来史学史上的诸多例子所充分证实。刘知几还在一系列问题上显示出他的卓识。他批评王劭修《隋书》,一味追求模仿《尚书》,徒然掇拾琐言,“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故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也”[13]。批评中古以降,列传太滥太杂的毛病,“其间则有生无令闻,死无异迹,用使游谈者靡徵其事,讲习者罕记其名,而虚班史传,妄占篇目”[14]。特别是不怕招来谤议,一针见血地指摘贞观诸史对名臣父祖列传,毫无事实根据而滥加溢美,既严重违反信史原则,又乖于列传体例:“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实”[15]。刘知几《史通》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史学达到“自觉”的阶段,对于历史编撰的发展意义尤为巨大。诚如梁启超所评价的:“刘知几是史官中出类拔群的,孤掌难鸣,想恢复班固的地位而不可能,只好烦闷郁结,著成一部讲求史法的《史通》。他虽然没有作史的成绩,但史学之有人研究,从他始。这好像在阴霾的天气中打了一个大雷,惊醒了许多迷梦,开了后来许多法门。”[16]刘知几的理论主张对后世很有影响,譬如他提出修史应立都邑、氏族、方物三志,即为后来郑樵等人所实行。

章学诚继承并发展了刘知几自觉总结历史编撰得失的传统。他所著《文史通义》,既重视“史义”,即史家的观点和识见,又重视辨析体例,探究传统史学主要体裁的演变和得失,且将二者贯通,主张根据著述的义旨灵活运用,反对墨守旧规,强调别识心裁。他以一种可贵的历史分析的眼光,中肯地总结一千多年历史编撰上的一些主要经验教训。他认为,纪传体是三代以后之良法,诸体配合,足以“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又对体例的运用能够灵活变通,“体圆用神”,不愧是著述的典范。继之《汉书》、《三国志》,都是“各有心裁家学”的上乘之作。降而《晋书》、《隋书》、《新唐书》等,“虽不出于一手,人并效其能”,所以能够修成有价值的史书。后来的修史者墨守成规,不知根据需要变通,结果史才、史识、史学都反过来成为史例的奴隶,“斤斤如守科举之程式,如治胥吏之簿书,繁不可删。”“纪传体之最敝者,如宋元之史,人杂体猥,不可究诘,或一事而数见,或一人而两传,人至千名,卷盈数百”,简直如洪水泛滥之河、淮、洪泽,祸患无穷。[17]章学诚辨析体例的一项重要创见,是指出纪传体的缺陷是难以反映史事演进的大势:“盖史至纪传而义例愈精,文章愈实,而于事之宗要愈难追求,观者久已患之。”“纪传之书,类例易求而大事难贯。”[18]章氏进而认为,此一缺陷正好从纪事本末体得到弥补。他精到地分析纪事本末体的特点:“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漏。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夫史为记事之书,事万变而不齐,史文屈曲而适如其事,则必因事命篇,不为常例所拘,而后能起讫自如,无一言之或漏而或溢也。”[19]章学诚从“史为记事之书”的根本任务,和适应事实复杂多变的需要来分析纪事本末体的长处,所见至为深刻。基于上述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利弊的分析,章氏明确地提出了“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作为改革史书编撰的方向。他说:“神奇可化臭腐,臭腐亦复化为神奇。《纪事本末》本无深意,而因事命篇,不为成法,则引而申之,扩而充之,遂觉体圆用神,《尚书》神圣制作,数千年来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此可以仰追。岂非穷变通久自有其会,纪传流弊至于极尽,而天诱仆衷,为从此百千年后史学开蚕丛乎!今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发凡起例……”[20]章学诚提出的改革设想,就是吸收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二者之所长,以形成一种容量广阔、而又能显示历史大势的新史书体裁。他对此很自信,说“创例发凡,多为后世开山”。

关于如何具体实现的方案,章学诚曾设想过两种办法。一是采用“纪”、“传”、“图”、“表”四体配合。即保留纪传体原有的“纪”和“表”;去掉“书志”的名称,设立包含各种类型内容的“传”;并增加“图”。又一种设想,是采用“别录”的办法,即在全书前面标列出一个时代最主要的事件,在每一事件之下将书中有关的篇名注明,以此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两种办法同时并存,说明章氏仍处于探索问题过程之中,自己尚未达到满意的结果。然而他的努力,却确实为近代史家探索新综合体指出了方向。

 

三、小 结

 

通过对我国传统史书体裁多样性和史家重视创新意识的扼要论述,我们可以归结出如下看法:

历史编撰是史学家之“才”、“学”、“识”三者的集中体现。世世代代的学者,无论你对历史演进的观察如何深刻、敏锐,对历史变化的观点如何之高明、正确,搜集的材料如何之丰赡、翔实,研究的成果如何之精当、宏富,表述如何之恰切、生动,都必须依赖历史编撰这一载体容纳和表现出来。同样,史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成果也要依赖于此,才得以广泛行世和久远流传。因此,历代卓有建树的史学家,无不重视历史编撰的改进和恰当运用,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也无不重视对历史编撰加以总结。历史编撰在过去学术长河中的发展,是依靠史家具有创新精神来推动的;今后历史编撰要争取更加美好的前景,关键也在于树立创新意识为指导。从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探讨历史编撰问题,对于当前史学工作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注释:

——————————————

[1]《四库全书总目》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共15类。

[2]《新史学》区分体裁为10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论;附庸。其中正史再分为官书、别史两类,如此共细分为23类。

[3]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条。

[4]《中国历史研究法》。

[5]参见白寿彝:《谈史书的编纂》,《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3期。

[6]均据《史记·太史公自序》。

[7]《史通·自叙》。

[8]《史通·序例》。

[9]《史通·载言》。

[10]《史通·二体》。

[11]《史通·二体》。

[12]《史通·六家》。

[13]《史通·六家》。浦起龙《史通通释》注云,王劭字君懋,授著作郎,迁秘书少监,专典周史。撰《隋书》八十卷,多录口敕,又采迂怪委巷之言,以类相从,为其题目。

[14]《史通·列传》。

[15]《史通·曲笔》。

[1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史学史的做法”一节。

[17]以上看法,集中见于《文史通义·史篇别录例议》和《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二文中。

[18]《文史通义·史篇别录例议》。

[19]《文史通义·书教下》。

[20]《文史通义·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