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
试析岭南民俗文化的特征…
二十世纪以来心学与明代…
试析崔莺莺《闹简》《赖…
明代常熟的辞赋创作
试析禅宗语境中的严羽诗…
试析《三国演义》中曹操…
明代文人《西厢记》重写…
试析贾宝玉性格的多重性
解读明代台阁体领袖杨士…
最新热门    
 
试析明代后期江南商贾及其子弟的文人化现象--从方用彬谈起 (二)

时间:2009-8-8 16:46:46  来源:不详
产生了互动或合流关系。然而,历史实际总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互动潮流中呈现出了多种流向和不同内涵。它们大体可分为弃儒就贾、弃文从商、亦贾亦儒、亦文亦商、贾而好儒、贾而儒行、儒而贾行、士魂商才,及本文所分析的商贾文人等形式或类型。明代后期是一个文艺较兴盛的时代(这已为学者们的研究所证明[89]),当时的文化人就多喜好文艺切磋,甚至胜于学术研究,因而,一批曾有儒学经历的商人走上文人道路是极其自然之事,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方用彬即是其中鲜明的一例。这种流向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思潮回流的结果。无论是社会还是商人,在此士商交融的历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向传统文化妥协,乃至走回头路。士商合流,在明代后期尚处于初始阶段,而要真正达到较为成熟的境地,那需要漫长的历史过程。 

历史事实也证明,在传统的儒家文化这个大背景的影响下之下,商贾与文人之间并非都是相得益彰,两者在思维认知、处事行为等方面本不很合拍,文事与商业之间也多有矛盾性,以此看来,对商与文的兼和力不能估计过高。从商业的角度看,若要理顺这种关系,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包括继承者)对商的积极精神和能动态度。凡将文化用诸商业,商业则兴旺,反之,虽出生于世代商贾家庭,并亲受过商业的洗礼,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熏陶,过分看重文事,忽略商务,那么,其商业必然挫败。明代后期的历史上,如方用彬、吴守淮等一批商贾文人,商业曾使他们获得了财富,财富又使他们拥有了文化和才艺,但在他们心目中,依然鄙薄商业,最终把财力、精力过多投入到所谓高雅文化中去,以至使他们的商业走向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尽管商业与市场相当发达,商人队伍颇为壮大。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改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商贾本身的思想来不及更新,跟不上变化了的时势,因此他们的商业走向衰败。个体由于种种原因的逐个败落,带来了群体商帮的没落。恐怕这也是传统商人集团难以向近代化发展的原因之一。 

 


[①] 见夏咸淳《明代后期文士与商人的关系》,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7期;郑利华《士商关系嬗变:明中期社会文化形态变更的一个侧面》,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6期;蒋文玲《明清士商渗透现象探析》,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乔凌霄、梁衍东《明清社会的士商渗透及其影响》,载《历史档案》1999年第1期;唐力行《徽州商人的绅士风度》,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等等;张明富《明清商人文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也有专章述论。 

[②] 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所谓“文人化”,这里指商贾及其子弟,努力学习并塑造自己的文人文化品格与行为,如作诗、结社、交游及进行其他文化活动。

[④] 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⑤] 杨士奇:《东里文集·圣谕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⑥] 这里江南指安徽以南地区,即徽州,和长江三角洲一带。 

[⑦] 据陈智超考察环岩《方氏族谱》后的说法,“方用彬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见《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以下简称《手札七百通考释》)《方用彬及其亲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页。 

[⑧] 均见《手札七百通考释·方用彬及其亲友》,第2页。 

[⑨] 从方尚贇嘉靖四十三年和方大治(大治死于万历六年)的信、吴守淮万历三年至六年的帐目中得知,他们在用彬二十三岁后就与之有借贷关系,当然,前者可能只是私人借债,后二者应该是典铺贷款或有其他商业行为了。见《手札七百通考释》火册一一八《方尚贇》,第1011页;火册三一《方大治》,第901页;火册一一四《吴守淮》,第1008页。 

[⑩] 被人称为“宝店”、“宝肆”等等,见《手札七百通考释》火册一八《许沆》(第889页)等信。

[⑪] 见《手札七百通考释》月册六二《赵敦夫》、六四《佘翔》、金册一三〇《程本中》等信,第394、396、696页。 

[⑫] 此事发生在汪道昆第一次家居时,即嘉靖四十五年稍后,时方用彬二十五岁开外。

[⑬]《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五一《汪民中》,第718页。

[⑭]《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三三《汪建功》,第543-544页。

[⑮]《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〇五《方大治》,第659-660页。

[⑯]《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九八《吴一洪》,第639页。

[⑰]《手札七百通考释》木册四五《胡仁广》,第770-771页。

[⑱]《手札七百通考释》日册七《周良寅》,第44页。

[⑲]《王有道》信中说,方用彬出面组编《瑞麦诗》,“士人无不称诵”,见《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三六,第702页。

[⑳] 据《手札七百通考释》中的一些书信记,朋友们常有向方用彬借阅书籍的行为,如借《汉书》、《说文》、唐诗、《白雪楼诗》及有名的法帖《黄庭经帖》,其中还有善本书,说明方用彬藏书颇富。

 

[21] 唐代诗人王维有著名的《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展示了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方用彬以竹里馆来命名自己的书馆和诗集,体现了他向往并追求高雅、超然脱凡的审美态度,及热衷于自我陶醉的生活情趣。

[22]《手札七百通考释》水册二〇《吴极》,第822页。

[23]《手札七百通考释》日册三三《邬佐卿》,第349页。

[24] 白足:《赠方元素卷》,《十百斋书画录》,录于《手札七百通考释·卷首》,第10页。

[25] 方用彬:《题坐隐园》,《坐隐先生订谱》竹部,见汪廷讷《坐隐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88册。 

[26]《手札七百通考释》月册一一三《梅台祚》,第474页。

[27]《手札七百通考释》月册三四《黄乔柱》,第352页。

[28]《手札七百通考释》金册一三《吴文龙》,第514页。

[29]《手札七百通考释》日册八二《徐即登》,第230页。

[30]《手札七百通考释》日册九〇《汪大成》,第245页。

[31] 吴守淮手札中抱怨方说:“昨承顾嫚甚……何得更烦盛婢过舍喋喋也?即朋友有无相通,此亦人情之常,作此里中俗态何也?”《手札七百通考释》火册二八《吴守淮》,第898页。

[32] 见上揭书,日册四一(第142页)《徐桂》信说:“佳砚一归筦库矣,一留友人处,当以直上。”知方用彬此行带售砚;月册三五《张正蒙》、六二《赵敦夫》等信中都讲到方带售墨及其他商品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