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读易经的感悟 学会成长
读易经的感悟 人生是个…
读易经的感悟 给自己一…
读易经感悟 21世纪必须…
易经感悟 如何打造个人…
南方史诗传统与中国史诗…
“文化诗学”视界中的屈…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孔…
披文入情——中国古典诗…
论孟子的认同意识及其在…
最新热门    
 
感悟诗学现代转型之可能性及其意义——以王国维、宗白华的诗学探索为例

时间:2009-8-8 16:47:19  来源:不详
起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意境的含义,得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的结论。第二、三部分则是分别论述意境与“景”(即山水)和“情”(即作家人格)的关系。因为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的“禅境”,所以宗白华专辟第四部分论述了“禅境的表现”,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对前两部分的很好补充。至于第五部分,把意境的特点总结为“道”、“舞”、“空白”,则是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独特发现,由于有了前文作铺垫,因此对意境的特点的阐释也就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由此可见,宗白华的这篇论文表面上看起来飘逸、俊秀,有古代感悟诗学的诗化特征,而如若细究,其内在的学理又十分清晰,整个论述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逻辑缜密,很具有现代学术论文所应有的学理性。宗白华的诗学、美学理论正是这样比较完美地实现了中西诗学在思维方式上的冥合。这种冥合,前辈王国维及同辈诸家均未能企及,这使得宗白华的诗学话语充满着独特个性和原创气息,也使得宗白华诗学以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镌刻在20世纪中国诗学史的长卷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感悟思维和感悟诗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王国维和宗白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理论路向,王氏是深感传统感悟思维之弊端,自觉地运用西方理性思维来对之进行变革甚至清算,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诗学的思维方式,使我国学术达到“自觉之地位”,但他骨子深处的那种传统文化基因又使他不自觉地回归到感悟思维上来,这样,中西两种思维方法在他的诗学运思中实现了初步融会;而宗氏则是极其反感于当时的“西化”风气,自觉地运用传统思维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诗学沉思和论述,但其良好的西方哲学的学术历练又使他不自觉地将西方理性思维的方法冥合于传统的感悟思维之中,亦很好地促进了感悟思维和感悟诗学向现代转化。两者殊途而同归,在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显示了感悟思维及其感悟诗学现代转型的可能性,并以其丰厚的诗学业绩昭示了感悟诗学现代转型对建构原创诗学的深远意义。

    应该说,近百年来,在中国现代诗学的生成过程中,随着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变化和学术视野的全球化,西方的长于归纳分析的思维方法确实已经不可阻挡地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感悟“却在精神趣味的层面上转移和渗透为知识界的潜意识和类本能,依然对现代学术的原创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内在作用”(28)。在20世纪中国诗学发展中,那些具有原创性因素的诗学思想,无一不是在师法和借鉴西论的同时,再结合中国文学创作的实际进行重新体悟的结果,感悟成了与西方世界对话,或把西方理论精华加以中国化的重要思维方式。纵观中国现代诗学,在自己的诗学阐述和文学批评中颇有成效地运用现代感悟思维的理论家还有梁宗岱、闻一多、朱光潜、朱自清、李健吾、钱钟书等,他们连同王国维和宗白华一道,以自己不菲的研究实绩和理论创获,捍卫着中国现代诗学的原创品格,使百年中国诗学还不至完全淹没于“全盘西化”的声浪中。

    然而,斯人已去。由这些先辈所开启的感悟诗学的现代性转型方兴未艾。作为21世纪的诗学研究者,我们如何接过这束几代相传的薪火,如何在西方诗学仍然是强势话语的境况之下,进一步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更加强化感悟这种民族思维方式在现代诗学生成中的作用和效应,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使中国诗学在世界诗学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仍然是当下诗学研究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杨义曾经说:“现代中国学术的深刻矛盾,存在于第一流的丰厚而独特的资源和尚未形成第一流的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学理体系之间……学术呼唤着感悟,超越这种困惑和不安。感悟是研究者的感情、灵感和智慧的集束投射,如电光石火,使沉睡的材料从旧框架中蹦跳出来,从尘封中苏醒,从而在东西方对话中,在主客观融合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意义。”(29) 正是基于这种诗学发展现实的考虑以及理论建构的需要,我们在对当前诗学发展困境充满焦虑的时候,提出建立一种现代感悟诗学的设想。我们认为,在“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和“走向文化诗学”等诸多诗学建构思路,由于各自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困惑尚处于探索阶段依然步履艰难的时候,实现感悟思维的现代转型,建立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感悟诗学,兴许是当下中国诗学走出尴尬境遇,走向原创,可以与西方诗学并存互补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注释:
    ①④ 陈传才:《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18页、第314页。
    ② 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5页;郭英德:《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参见拙文《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论中国古代文论的衍生功能》,载蒋述卓主编:《批评的文化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⑤ 王林、姚朝文:《文化诗学批评与批评生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⑥ 王世诚、姚新勇:《谁来进行文学批评》,《文艺争鸣》1999年第5期。
    ⑦(11)(12) 张岱年、成中英等:《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第4页、第5页。
    ⑧ 也有学者称之为直觉思维、悟性思维、悟觉思维或象思维。
    ⑨ 应该说明的是,西方诗学也有感悟体验,中国传统诗学亦有分析推理,我们如此言说,只是就其主要表征而言,并不是绝对的。
    ⑩ 许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论述,虽然用的不一定是“感悟”这个词,有的用“悟性”,有的用“直觉”,有的用“体验”,等等,但概念内涵所指是基本相同的。详参杨义《感悟通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以及《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等系列论文。
    (13) 赖力行:《体验: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贯通的民族特点》,《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4)(18)(29) 杨义:《感悟通论》,《新国学》2005年第2期。
    (15) 杨义:《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启示》,《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16)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17)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12页。
    (19)(20)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8页、第144页。
    (21)(26)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第310页。
    (22)(2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第268页。
    (23) 参见邹士方、王德胜:《朱光潜宗白华论》一书蒋孔阳的“序”,香港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25)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358页。
    (27) 之所以说“扬弃”,而不是“抛弃”,是因为宗白华对“气韵生动”的阐释其实也借取了西方生命哲学的某些思想资源。
    (28) 杨义:《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