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周易》中的古诗与我国…
宫体诗与南朝乐府
西晋故事体歌诗与后代说…
中国古诗与庞德的理解
读诗与谈诗
唐代桂林山水诗与桂林旅…
岑参诗与唐轮台
苏轼诗与《维摩经》
宋诗散论——谈宋人以文…
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
最新热门    
 
诗与街——白居易“歌钟十二街”所引出的话题

时间:2009-8-8 16:49:24  来源:不详

提要:以“十二街”作为咏诵都城的典型诗句,始于唐朝。“十二街”是实指长安城内的十二条街道吗?本文分析了唐朝长安城“街”的几个层次,解释了经常在诗文中出现的“十二街”、“六街”的具体所指及含义,街数、街制与城门的关系,街数的虚实互见等。指出:街是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舞台,又具有空间可无限延伸的性质,因此成为有浓郁都城情节的诗人想象与自由驰骋的空间。

 

关键词:唐   长安  街   十二街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1]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诵长安的诗句。以“十二街”作为咏诵都城的典型诗句,始于唐朝。

那么,“十二街”是实指长安城内的十二条街道吗?

如所周知,唐长安城为三重城,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皇城和外郭城内街道纵横。宫城即“大内”所在,皇城是中央官署集中区,外郭城则主要是居民居住区和商业区。

史念海先生认为,“十二街”,“乃是指皇城的街道而言。《长安志》说:‘(皇城)中南北七街,东西五街,其间并列台省。’这以南北顺序排列的七街和以东西顺序排列的五街,合起来正是十二街。人们往往以这十二街作为长安街道的总称”。[2]

史先生最后一句判定语没有问题,但“十二街”何指,是否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呢?

 

1、“歌钟十二街”释

白居易诗云: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登观音台望城》)[3]

显然是形容外郭城的坊市如棋盘、菜畦式的布局。

下视十二街,緑树间红尘。(《登乐逰园望》)[4]

绿树掩映,红尘滚滚,显然不会指官署集中、管理比较严格的皇城,而是俗世。

春风十二街,轩骑不暂停。(《邓鲂张彻落第》)[5]

       街上跑马,也只有外郭城才允许。

李郢诗云:

十二街中何限草,燕蓊尽欲占残春。(《燕蓊花》)[6]

韩愈诗云:

緑槐十二街,涣散驰轮蹄。(《南内朝贺归呈同官》)[7]

张籍诗云:

十二街中春雪遍,马蹄今去入谁家。(《逢贾岛》)[8]

“残春”、“绿槐”、“谁家”,与歌钟”、“春风”、“红尘”一样,也显然都是描写通车马、有人家的俗世,而非官署集中之地。但长安外郭城,南北十一条大街,东西十四条大街,并没有符合“十二”之数的街道;皇城有七座城门与外郭城街道相通,也不符合“十二”之数。这也可能是史先生选择唯有将皇城内纵七横五相加才合“十二”之数的初衷。

韦庄《秦妇吟》,形容黄巢领军入长安,“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9]

这里的“十二官街”是仅指皇城,还是包括外郭城,要看火在哪个区域燃烧。下面有一段描述居民们匆忙避难,四邻东躲西藏,“须臾四面火光来”,显然是指居民区,而不是皇城。[10]

卢延让《寒食日戏赠李侍御》:

  十二街如市,红尘咽不开。洒蹄骢马汗,没处看花来。[11]

徐夤《放榜日》:

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巳悬。

……

十二街前楼阁上,巻帘谁不看神仙。[12]

聂夷中《住京寄同志》:

在京如在道,日日先鸡起。

不离十二街,日行一百里。[13]

更清楚地反映了“十二街”的“尘世”特性。

那么,“十二”之数为何用来形容外郭城的街道呢?是意指还是实指,即是虚指还是实指?

唐长安城的街,其实有几种或几层不同的含义:

一是指城坊之间及城坊内主要通行道路:

又可分为几个层次:一是具有轴心性质的街道,如外郭城轴心大道朱雀街,皇城内承天门街;二是以朱雀大街为轴心外郭城的主要街道,南北向有十四条,东西向有十一条,包括四面顺城街,将长安城分割成井然有序的坊市,每条街道都有相应的街名,一般是以街道所在位置的顺序命名,通向城门的街则往往以城门名称命名,如金光大街、春明大街,其它街道则以方位加次序称呼,如承天门街之西第六横街,朱雀门街东第三街;三是坊市的十字街、井字街。上述街的涵义,应是我们通常使用最广泛的。

二是具有宫廷广场性质、位于宫城与皇城之间承天门外的横街,类似于后来北京城的天安门广场。

三是城内以主要街道为界限外郭城的区域划分,即街区。包括行政区划和治安区划。[14]

因此,长安外郭城的管理区域是由几部分组成: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坊与市规划为平面方形封闭式空间,因此,管理方式也是相对封闭式的。

与都城建制有关的以“十二”为数字的制度,可以追溯到西汉长安。

西汉长安城有十二座城门,但互不相通,因此外郭城门通往城内即有十二条街道,其中八条较长,四条较短。[15]班固《西都赋》云:“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16]又,张衡《西京赋》云:“城郭之制则旁开三门,参涂夷庭,方轨十二,街衢相经是也。”[17]

西汉长安城的布局是坐西朝东,十二座城门,东面自北依次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西依次为:西安门、安门、覆盎门;北面自西依次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依次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其中,霸城门、覆盎门入门后是长乐宫,西安门、章城门入门后是未央宫,街道很短,其余八门分别通城内较长的八条街道。

东汉洛阳与西汉长安城门布局略有不同,东西两面仍是三门,但南面是四门,北面是二门,不过总数仍是十二门。

北魏洛阳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十二座是东汉以来原有的,只有在西城墙被头紧靠金墉城地方另开了一座门,称承明门”[18],因此,城门主流建制仍是“十二”之数。

隋唐长安与汉魏不同的是,汉魏十二(或十三)城门是宫城之门,而隋唐两朝因都城三重城制的确立,外郭城按每面墙各开三门的惯例,分别为:东墙—通远门(北)、春明门(中)、延兴门(南),南墙——明德门(中),启夏门(东),安化门(西);西墙——开远门(北)、金光门(中)、延平门(南);北墙——芳林门(东)、景曜门(中)、兴华门(西)。共十二座城门。但因宫城靠北,北外城墙自开城门,即玄武门,后大明宫修成,也有独立的城门。宫城北门玄武门和宫城西面外郭城的芳林门、景曜门和兴化门直通禁苑,芳林门、景曜门与郭城内相通的街道并非主干街道。

对于外郭城的居民而言,外郭城东、西、南面的九座城门和皇城南面的三座城门,即,正好是四面十二座门。

唐长安的“十二街”应该是与外郭城十二城门相对应的街道。如何对应才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呢?

隋唐以前,虽然有十二门,但未见十二街之称呼。

“十二门”的提法唐人也有诗为证:

任翻《长安冬夜书事》:

  忧来长不寐,往事重思量。清渭几年客,故衣今夜霜。

  春风谁识面,水国但牵肠。十二门车马,昏明各自忙。[19]

但没有材料显示“十二门”与“十二街”的关系。

因此,“十二街”与“十二城门”对应的推测,有两种可能:

1、对应的城门是外郭城十二门。但外郭虽有十二门之数,但由于北面三门通禁苑,其中芳林门和景曜门所通属次级街道,不能涵盖郭城内十二条主干街道。

2、对应的城门是外郭城东、西和南各三门,加上皇城南面三门,共十二城门。外郭城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与城内主干街道相通。皇城南面三门,虽然只有朱雀门与外郭明德门相通,但安上门和含光门都是皇城正面城门,也都应属于禁街[20],是重点警卫的街道,对居民来讲,是北面最重要的城门。这样,外郭城的东、西、南三面共九座城门,加上皇城南面朱雀门、安上门、含光门三座城门,共十二座城门所通的街道涵盖了外郭城的所有主要干道。如果将诗句中“十二街”解释为与上述十二城门对应的外郭城主干街道,应该是更有可能成立的。

 

--------------------------------------------------------------------------------

[1] 《全唐诗》卷四二四《谕友》,中华书局标点本1960年版,第4668页。关于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可参见: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马得志:《唐长安城的调查发掘》,《文博通讯》1982年第5期;同氏:《唐代的长安与洛阳》,《考古》1982年第6期,同氏:《唐长安城发掘新收获》,《考古》1987年第4期。

[2] 《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一辑,第4页。

[3] 《全唐诗》卷四四八,第5041页。

[4] 《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1页。

[5] 《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6页。

[6] 《全唐诗》卷五九0,第6856页。

[7] 《全唐诗》卷三四二,第3834页。

[8] 《全唐诗》卷三八六,第4360页。

[9] 陈寅恪《寒柳堂集》“韦庄秦妇吟校笺”,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10] “官街”在史书中经常出现,应指城内主要道路,不仅限于京城。

《唐会要》卷八六《街巷》:“(贞元)十二年,官街树缺,所司植榆以补之。京兆尹吴凑曰:`榆非九衢之玩。亟命易之以槐。'”(《丛书集成初编》第0827册,第1576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这是京城“官街”。“官街”是城内主要道路的通称。

[11] 《全唐诗》卷七一五,第8213页。

[12] 《全唐诗》卷七0 九,第8162页。

[13] 《全唐诗》卷六三六,第7298页。

[14] 这点大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入研究。

[15] 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117页,并参见同页图33。

[16]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六0二页。

[17]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五十二,第762页。

[18]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142页,并参见143页图40。

[19] 《全唐诗》卷七二七,第8334页。

[20] 禁城是指内城(宫城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