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谈袁宏道前期诗文理论述…
最新热门    
 
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

时间:2009-8-8 16:50:12  来源:不详

四、“诗理入禅参”——佛禅与文论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知,袁宏道对佛学多融通之论,无论是佛教内部的含摄五教,通贯六阶,还是儒佛之间的互诠互补,都是如此,而这一宽闳的学术态度也是其倡导不谨守格法、不拘雅俗的文论的重要思想基础。袁宏道虽然阐论净土较多,且论解精微,但对文学思想影响较为显豁的还是禅宗,这是因为禅宗明心见性、直觉体悟的旨趣与诗学更易贯通,而以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往生极乐国土的净土宗则对文学的沾溉甚少。宏道在修持净业以后,唯一可称的也就是得其稳实笃行之趣,因此,严格说来,宏道在文学方面受佛学的浸润,也主要是前期。但禅宗也有五家七宗,北宗的安禅宴坐与南宗的活参顿悟的迥异也十分显然。在不同的时代禅伯僧众们也受到不同的时风所习染,也体现出了不尽相同的禅风。禅宗经过元代以来的衰微之后,明代中后期又渐趋盛行,但这次兴盛并不在于对禅理的发展,也不在于寺庙丛林的空前增多,而是与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潮交织在一起,实际成了反对正统理学的思想武器,他们虽然不象唐代禅师那样直接呵佛骂祖,但继承了他们离经慢教的精神,对怒骂佛祖的德山等人十分推崇。袁宏道前期文学革新思想正是在这种“狂禅”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宏道的文学思想以“性灵说”昭著于史册,关于“性灵说”与佛学心性论的关系兹不赘述,这里主要就宏道对禅法的独特理解以及诗禅关系论述如下:

一、诠“禅”以求变

定、寂是禅宗的基本特点之一,佛教的宗旨也是求解脱而达到寂然界,所以“一切诸法是寂静门。”(115)禅宗的证悟也是以心的寂静为旨归,袁宏道深明其意,但他论禅主要借禅而阐论其迥绝时流的文学理论。他释“禅”不是根据梵语“禅那”的本义,而是从中国古代语源学的角度来申论自己的观点,云:“既谓之禅,则迁流无已,变化不常,安有定辙,而学禅者,又安有定法可守哉?”(116)这样诠释除了宏道以外,尚无类似的望文生义、矫强牵合的索解,目的无非是为文学亦无“定法可守”张本。宏道当文坛涂泽字句、钩棘篇章之风称盛时,标举性灵,主张文学也当因时而变。古今不同代,“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并无一程不变的诗法可循。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诗文当求自得,当“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117)为了矫明代相沿已久的拟古沉痼,宏道故作骇俗之论,云:“世人喜唐,仆则曰唐无诗;世人喜秦、汉,仆则曰秦、汉无文;世人卑宋黜元,仆则曰诗文在宋元诸大家。”(118)宏道以由禅及诗的“无定法”来驳诘拟古之论,虽然阐释失之牵强,更不是宏道不明佛教“禅”之本意,恰恰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他弱冠即“留意禅宗”的初衷之一,就是借佛禅以与拟古派相颉颃的理论奥援。因为这一原因,我们对宏道于佛禅常有互相乖悖的言论与行事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一方面习禅自矜,另一方面又常“目无诸佛”,(119)“学道不学禅。”(120)他一方面于佛学用功甚勤,另一方面并不信奉佛教。他将学得佛法,如同“不识银子的人积了许多锡锭子,封在匣中,算计拿去买田置地,到成交开封时方知是锡。没用!”主张“把从前所积聚的”亦即所学的佛法,“一一抛弃始得。”(121)

二、禅趣与诗趣

在佛教的诸宗诸派中,对文学的影响,禅宗可谓其最。相传禅宗最初“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呵迦叶。’”(122)迦叶见释迦拈花,微笑以应,不落言筌,以心灵默照勾通。可见禅宗自其肇始时就以“拈花微笑”、“不立文字”为特征。禅与诗歌相比,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是“能同所不同。”(123)此之“所不同”即是禅“破除文字”,诗歌则求“词章之美”(124),而就主体的“能”而言,禅宗主顿悟,同样,文学的创作和鉴赏也是以直接的体悟为特征的,而无论是禅趣还是诗趣,都是与言荃理障相对立的。禅宗以“教外别传”言语道断为特征,诗歌也与一般的文学样式不同而具有“别趣”,具有超乎文字之外的意蕴。因此,以清新淡远的风格见长的诗人,往往颇得佛理禅意。宏道是古代诗人中,受佛学濡染殊甚的一位,他的诗论中也隐约拂动着禅光佛影。

诗与禅,宏道认为是两相契合、互融不二的,云:“每于诗外旨,悟得句中禅。”(125)“西林禅人东林弟,朝作新诗暮作偈。将禅比诗不争多,色里胶青水中味。”(126)“茶勋凭水策,诗理入禅参。”(127)诗禅互证,自唐代以来,代不乏人,如戴叔伦《送道虔上人游方》诗中说“律仪通外学,诗思入禅关。”(128)皎然《酬张明府》诗:“爱君诗思动禅心。”(129)元好问则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130)虽然宏道语及诗禅相得的也仅是在几首诗中,但已涉及了诗禅相契的两个方面:首先,于诗旨可得禅趣。“每于诗外旨,悟得句中禅”。诗之意趣当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禅亦以默照自性而不言文字为特征,因此,以诗可悟得禅机,这是从禅伯的角度而言。其次,以禅喻诗。这是就诗人的角度而言。以禅喻诗之论虽然颇为经见,但是,一般都是在论诗诗中,多玄奥朦胧,难以把握,以禅喻诗的根据为何,语焉不详。宋人吴可点示出,“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131)他不解荣天和诗中的“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一句,而“一日于竹亭中坐,忽有群雀飞鸣而下,顿悟。”(132)如此具体地解说诗禅之间的通契,已实属难得。南宗禅以顿悟为要,诗家也以悟论诗。诗求妙悟,既是创作论也是鉴赏论。宏道以禅喻诗主要则是从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价值方面,而不是创作或鉴赏的方式来论及的。所谓“色里胶青水中味。”是诗歌的美学追求,也是参禅与诗道相通的根据。当然,诗中禅味,亦即诗歌的美学价值是不着痕迹的,“色里胶青水中味”、“诗外旨”,正如禅家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凭主体的感悟而得。诗中的禅趣,是朦胧而又可感的,是非理性、非逻辑的,是跳荡灵动,似有若无的一种境界,与宋代人较为直露地体现睿智的哲理不同。

注释:

(1)《珂雪斋集》卷之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页775。

(2)《珂雪斋集》卷之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页775。

(3)《珂雪斋集》卷之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页755。

(4)《焚书》卷二《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页60。

(5)《五灯会元》卷第三《马祖一禅师法嗣·庞蕴居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页186。

(6)《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与友人》页1260:“应世者,以世为应迹而应之者也,如周濂溪、庞道玄其人是也,应亦出也。济世有三种:有以出为济者,佛图澄、陆法和、姚广孝之类是也。有以应为济者,张子房、狄梁公、李邺侯等是也,辟则纯绵里铁,不露锋刃。又辟则掷剑挥空,空轮不亏,至矣化矣。”

(7)《袁宏道集笺校》卷八,页330。

(8)《袁宏道集笺校》卷八,页346。

(9)《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三,页1084。

(10)《袁宏道集笺校》卷二十九,页953。

(11)如《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四《西来僧云平倩初病瘅,今已痊复,志喜》:“僧言真实否?吾欲让庞公。”

(12)《五灯会元》卷第三《马祖一禅师法嗣·庞蕴居士》,页186。

(13)《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七《重九日登钓鱼台,限韵》:“道玄唯有发”。

(14)《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二《王太古令郎有父风,即赋》:“庞公有子识机锋”,《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偶成示卫道人,用前韵》“庞叟随缘示女妻”。

(15)《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三《人日自笑》。页1058。

(16)《袁宏道集笺校》卷五《曹鲁川》,页254。

(17)《五灯会元》卷三《马祖一禅师法嗣·庞蕴居士》二:“有诗偈三百余备传于世。”

(18)据《唐诗纪事》记载,庞蕴与谷隐禅师斗机锋,随后“隐把住居士,居士蓦面便唾,隐无语。”庞蕴便作此一颂。

(19)《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答陶周望》,页1253。

(20)《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答陶周望》,页1253。

(21)《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答陶周望》,页1253。

(22)《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三《答陶周望》,页1253。

(23)《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示真如道人》,页895B。

(24)《大正藏》第四十七卷《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八《答吕舍人》,页931B-C。

(25)《珊瑚林》,明万历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藏。

(26)《珊瑚林》。

(27)《珊瑚林》。

(28)《珊瑚林》。

(29)杨汝楫《新刻袁中郎全集序》,载《袁宏道集笺校》附录三《序跋》,页1720。

(30)《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四《德山麈谭》,页1295。

(31)《珊瑚林》。

(32)《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二《答陶周望》,页1244。

(33)袁宗道《西方合论叙》,载《大正藏》第四十七卷,页387C。

(34)袁宗道《西方合论叙》,载《大正藏》第四十七卷,页387A。

(35)《珂雪斋集》卷之十一《宗镜摄录序》,页519。

(36)《珂雪斋集》卷之十一《宗镜摄录序》,页518。

(37)《珂雪斋集》卷之十一《宗镜摄录序》,页518。

(38)《大正藏》第四十八卷《宗镜录》卷四十三,页671A。

(39)《珊瑚林》。

(40)《珊瑚林》。

(41)《袁宏道集笺校》卷六《伯修》,页279。

(42)《袁宏道集笺校》卷六《伯修》,页279。

(43)《大正藏》第四十七卷《西方合论》卷之二,页394C。

(44)《珊瑚林》。

(45)袁宏道《金屑编自叙》,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

(46)《珂雪斋集》卷之十八《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版,页755。

(47)《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张幼于》,页503。

(48)《袁宏道集笺校》卷五《曹鲁川》,页253。

(49)《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二《文起堂续集序》,页557,A,载《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版,

(50)《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九《张幼于生志》,页549,A,载《四库明人文集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6月版。

(5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张太学献翼》,页453,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52)《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九《张幼于生志》,页548,A。

(53)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张献翼》,页380,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54)《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