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排满”革命与国史重建

时间:2009-8-8 16:51:08  来源:不详
佣觥梗詾闈h族復興張本48。《國粹學報》第15、16期於卷首接連刊出岳飛畫像與遺墨數幀,題識曰:「公抱種族之痛最烈,夙懷忠憤。今去公七百餘年,而公之排斥異族、忠君愛國之精神,猶可於此尺幅之上想見之云」。1904年,蕪湖安徽公學教師更發起組織「岳王公」,假岳飛抗金之精神,為反滿革命宣傳49。 
  1903至1904年間,《新白話報》刊出題為《文天祥》的傳記小說,呼籲國人效法他們的愛種之心,投入排滿革命的行列50。1904年《覺民》雜誌亦載有《為種流血文天祥傳》一文,譽之為「首豎義旗、攘斥胡虜,九死不屈、為種流血」之大豪傑。同年,有署名「遁園」者,於《揚子江》四期上刊載文天祥與謝枋得二人合傳。
  此外,明末反清史事更因與排滿革命直接相關,尤為革命派所注目。如黃節的《黃史列傳》成傳的二十人中,明清之際抗節死義的忠烈之士或矢志光復的遺老孤臣有左懋第、張煌言、陳子壯、張家玉、陳邦彥、張斐、鄺露等七人。其他如夏完淳、朱舜水、李定國、張名振諸人,也有馬敘倫、陳去病等為之立傳,載於《國粹學報》諸號。在晚明的「民族英雄」中,傳誦最多的是史可法和鄭成功兩人。1903年,《江蘇》第六期載《為民族流血史可法傳》一文,將史可法比做文天祥第二,因為他們都是為民族而死51。同年《江蘇》第四期卷首附史可法畫像一幀,後錄詞一闋,對史可法「義析春秋、防嚴夷夏」的種族精神讚揚備至。1904年,《揚子江》第三期也刊出黎士宏所撰《史可法殉難記》一文,同樣譽之為「為民族流血之偉人」。同年,《漢聲》載有《陸沉痛》傳奇,描寫史可法死守揚州、兵敗殉難的懿行義烈,反復說明「種族」之義,號召國人高標義幟,「振起天聲,廓清故宇」52。 
  清末,對於鄭成功的敘事論述,數量之多,分量之重,是其他「民族英雄」所不能比的。1903年,《浙江潮》連載《中國愛國者鄭成功傳》長文。同年,柳亞子也在《江蘇》發表《鄭成功傳》一文53。1904年的《中國白話報》也發表了白話文的《中國排外大英雄鄭成功傳》。除此之外,清末所寫詩文中涉及鄭成功的也有很多。如《國民日日報》即收錄詠贊鄭氏的長詩二首:劍公所撰《鄭成功》和慈石所撰《讀鄭成功傳》。1906至1907年間,有署名「浴日生」者於《民報》分期刊出《海國英雄傳》歷史劇,雖完成未及一半,但作者已于序言中肯定:「夫自莊烈殉國,韃靼入關,其不愧黃帝子孫,泣血誓師,不共天日,與逆胡抗戰,卒據台灣一片幹淨土,延明祀於二十餘稔者,其吾國英雄鄭成功之力也。」541910年,《民報》復載《南洋華僑史略》一文,特辟專章以敘鄭成功據台抗清史事。
  自然,漢族的歷史並非全是光榮的戰史和輝煌的成就,民族戰爭中的失敗和恥辱也是革命派藉以喚醒漢族同胞的手段。1907年,《民報》第十八號起連載《桑澥遺征》,以宋明忠臣義士的事蹟來鼓吹排滿55 。共輯《錢謙益致瞿文忠公蠟丸書》、《陳鑒哭臥子陳公文》、《劉均楊娥傳》(第十八號)、《陳臥子報夏文忠公書》(第十九號)、《陳臥子徐文靖公殉節書卷序》、《陳臥子袁烈婦傳》、《陳臥子玄絲傳》(第二十號)、《陳臥子皇明殉節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虞求徐公行狀》(第二十一號)、《夏存右大哀賦》(第二十三號)。《民報》第十九號《本社特別廣告》二說:「本社自二十期起,改定篇次,專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以發揮民族主義,期於激動感情,不入空漠。海內外志士如有諳於明末佚事及清代掌故者,務祈據實直陳,發為篇章,寄交本社。又,宋季、明季雜史遺集,下及詩歌、小說之屬,亦望惠借原書,或將原書鈔錄,寄交本社,以資采輯,漢族幸甚。」
  這種藉讀史以培養民族思想之理論,遂成為清末革命者所趨。魯迅說,東京留學生中有一部分人,「專意搜集明末遺民的著作,滿人殘暴的記錄,鑽在東京或其他的圖書館裏,抄寫出來,印了,輸入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56一時間反清英雄們的傳記、反清思想家的文集、太平天國的戰史、清軍入主中原的痛史、各種歷史古籍和珍貴的照片畫像,充斥於留學界。如《廣州三日記》、《嘉定屠城記》、《亡明流血史》、《亡國慘史》、《大明亡國痛恨史》、以及明末清初反清思想家顧、黃、王所著的《明夷待訪錄》、《原君》、《原臣》、《黃書》等都翻印出來,廣為散發。國粹派的黃節有感於國家種族之瀕臨滅亡,發憤作《黃史》,全書網羅歷代節烈志士凡一百八十人,實際成傳者二十人。陳去病則刊有《明遺民錄》一書,搜羅典籍至數萬卷,所傳人物,分省論次,氣勢尤為博大。還有馬敘倫的《嘯天廬搜幽訪奇錄》、劉師培之《刊故拾遺》、龐樹柏之《龍禪室摭說》等筆記雜誌,也都記述了大批宋明人物的佚行遺烈57。

    三 「漢奸」痛史 
  除了異族與漢族是仇敵外,還有就是漢族內部的「漢奸」與非漢奸之分了。為了聲討國內「漢奸」助紂為虐,對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漢奸」進行鞭斥也是當時宣傳的一個方面。 
  早在1903年,章士釗就寫了一篇《漢奸辨》來辨明真正的「漢奸」。作者認為,漢人與外人皆有稱「漢奸」者,其中必有混淆,故應辨明何種是真正的「漢奸」。「所謂真漢奸者,助異種害同種之謂也。」58這自然是站在本族漢人的立場上而言的。對於滿人所謂的「漢奸」,「乃漢族中之偉人碩士,即為愛同類之故,甘心戎首,雖犧牲其身而不顧」59。  
  1906年《漢幟》創刊,其《驅滿酋必先殺漢奸》一文回顧了中國歷史上的「漢奸」,只要是與非漢族人交往的,一概罵倒:遠自商周,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實為「漢奸」之「召戎伐周」,而「申侯鄫人為中國第一次賣漢之奸也」60;周末狄人滅衛,也是衛人反戈助狄所致。  
  漢代高祖平城之敗,作者以為是「韓王信之為冒頓助」;漢武帝時李陵之敗,實「管敢」為單于報信所致;蘇武被羈留,則是衛律貪封而謀;匈奴一再犯邊,趙信屢為計畫;王昭君嫁胡,是一畫工所陷害,「石顯毛延壽尤為無形之漢賊」。  
  五胡亂華,「漢奸」尤多。有司馬穎之參北單于丞相事;孔萇之效命劉淵;有徐光、張賓為石勒謀;有王濟、高詡為慕容鮮卑謀;有呂婆樓為氐人符氏薦賢、王猛為之整軍、李威為之議政;於是胡禍蔓延,成南北分朝之慘局。北魏拓拔珪之所以能統一北方,實有李先教之讀書,後孝文帝「以胡人混合我種」,又是薛聰、李沖、李彪、高閭、王肅等人所助,總之,「無一非漢奸」61。 
  唐至五代,遇中國有事,則收胡兵助剿。如高祖欲平群雄,則稱臣於突厥;唐玄宗為控制河北,則用安祿山;唐肅宗欲平兩京,則徵兵回紇;唐僖宗欲討黃巢,則借軍沙陀……所以有唐一代,「舉國皆含有通虜性質」,也就無怪乎「虜禍不絕」了62。五代亦是如此,為了一己私利,或與契丹結好,或稱兄弟,或稱子,「為千古中夏之奇辱」。更有一班人如韓延徽、盧文進、喬榮、李崧、馮道、劉昫、張彥澤,等等,為契丹成中原之天子,用心用力,「則是五代以來賂胡之辱」。其間只有唐太宗擊頡利可汗,周世宗殺漢內奸,而一展漢威,為漢族子孫「得意之舉」。結論是:「劉黑闥、劉武周、楊國忠者,隋唐之漢奸也;韓延徽、趙延壽、楊光遠、杜威、劉崇者,梁晉漢周之漢奸也」;「唐之高祖、玄、肅、僖,五代之朱溫、石敬瑭、劉知遠、郭威者,三皇五帝之漢奸,而唐太宗則三皇五帝之繩孫」;晉王李存勖因非漢人,為「三皇五帝之雜種也」63。 
  有宋一代,有四戎之害,作者認為也是「漢奸」召之。如太祖聽信法吏之言,因忌漢將,始有靖康之禍;楊業遭嫉,寇准受譖,張洎被黜,於是夏遼皆成大患;金之通宋,則有童貫、王黼、趙良嗣、蔡京、蔡攸諸小人結金;宋北部失陷,因有張邦昌、劉豫、李梲杜的降金;宗澤為汪黃所阻,岳飛為秦檜所害。 
  元因得姚樞,而漢人士大夫始有北向者;因得趙復,而北方始知學經講性理;因得竇默,忽必烈始聞立綱常;因得許衡,而蒙古人始知崇孔孟、立學校、定官制;其他如劉整獻樊城、范文虎叛安慶降、張弘範逼厓山、趙孟兆頁附金、等等「媚元諸臣」,「指不勝屈」。 
  清初入關時的「漢奸」主要有:北方的范文程、金之俊、吳三桂、洪承疇。「三藩之亂」時,「漢奸」有廣西的孔有德;廣東的尚可喜、耿仲明;陝地的趙良棟、張勇、五進寶、孫恩克;楚地的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閩地的楊捷、吳興祚、趙貞;浙地的李之芳;粵地的傅宏烈。台灣鄭成功割據時,則有漢奸姚啟聖、藍理、施琅、施世驃。川楚白蓮教起義時,則有「漢奸」楊遇春、楊芳。太平天國時,則有曾國藩、曾國荃、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駱秉章、沈葆楨、彭玉麟、羅澤南「殘殺同種」。咸同撚軍時,李鴻章、劉銘傳、張樹聲則「再殺同胞」。在政治、文化方面為清酋效力者,則有紀昀、阮元、趙中喬、岳鐘琪等,「如恒河沙數」64。  
  到如今,要殺漢奸,必殺康有為、梁啟超;必殺張之洞;必殺「慶祝立憲黨」、必殺「各官吏之暴者」、必殺「各監督兵官之妖者」、必殺騎牆派。作者認為,「漢奸」與滿洲有密切的關係,實已同化於滿,所以,現在殺「漢奸」,「謂之殺漢奸也可,謂之殺滿人亦可也」65。 
  再如《民報》所載《虎倀遺恨》,作者署名曰「有媯血胤」,內容也是揭露「漢奸」醜史的。它記錄的主要是清初為清平亂時的「漢奸」,有吳三桂、施琅父子、李光地等人。其中,吳三桂「率其醜虜,深入滇黔,窮搜緬甸,弒帝酖后,躬行悖慝」 66;施琅假託父仇,效忠異族,「負恩鄭氏,負恩明室,因以負恩於我中國」 67;李光地,名為理學名臣,卻不知「嚴夷夏之大防,明春秋之本義」,無氣節,少志趣,「行傾險之鄙事,蠟丸告變,甘為猛虎之倀」68。 四 漢族燦爛文化──「國粹」 
  文化的差異是區分民族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一種民族文化形成後,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又成為聯繫民族的的紐帶和保持民族特性的工具。20世紀初,中國國內出現了一些「醉心歐化」的現象。但是,因為當時清政府雖實行「新政」,但對傳統文化仍然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僵硬原則。清廷制定的教育總旨仍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端」69。學部規定的教育章程中,依然規定「經學」為必讀課目、治學之根本。河南巡撫、湖廣總督、湖南巡撫、江蘇巡撫等紛紛上奏,要求建立存古學堂以保存「國粹」70。在社會生活中,許多政府官員仍然抱著傳統倫理綱常不放,更不用說領導下層「開放」和「西化」了。可見 「崇洋媚外」之風遠未達到狂熱的程度。 
  中國的國粹思潮,與其說是針對歐化主義而發的,不如說是應乎「排滿」革命的需要而發的。革命派直接承接戊戌時代「保國、保種、保教」的餘緒,只不過他們的「國、種、教」,專指漢族的而已。他們需要借此來激揚民族精神,以資革命。「為甚提倡國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愛惜我們漢種的歷史。」71  
  1906年章太炎從上海出獄東渡日本,出任《民報》主編,成立國學講習會,後又辦國學振起社,自任社長。許多留日青年雲集他的門下,聽他講解國學。章太炎也標榜「上天以國粹付余」,在主編《民報》後發表了一系列宣傳保存國粹的文章。章太炎把宣傳國粹與反清革命聯繫在一起,使民族的歷史文化變成了進行革命的思想武器。於是興起了一種國粹主義思潮。山西留學生主辦的《晉乘》居然把宣傳國粹列入他們的「六大主義」之首;《雲南》雜誌專出《滇粹》以表重視;《民報》也連篇累牘刊出論述國粹的文章,並聲明「專以歷史事實為根據以發揮民族主義」72。 
  所謂的「國粹」,就是漢族古代的優秀文化,從先秦諸子到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論著,從音韻小學旁及典章制度、歷史人物、史學文學,等等。所以,革命派所維護的「國粹」,則是原原本本的漢族的族粹。章太炎認為國粹內容有三大類:「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蹟。」73顯然,國粹派所說的「國粹」是指中國的傳統學術,基本相當於現今人們所稱的「國學」或「傳統文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