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最新热门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

时间:2009-8-8 16:51:52  来源:不详
结案。至于出土秦简《归藏》是否为商易,则在《归藏》和《周易》的关系中加以讨论。

  二、《归藏》早于《周易》

郑玄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桓谭《新论》曰:“《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夏易烦,而殷易简。”梁元帝云:“按《礼记》吾欲观殷道,得坤乾焉。今《归藏》,先坤后乾,则知是殷明矣。”邢昺云:“《归藏》者,成汤之所作,是三易之一也。”郭雍、程大昌、马端临、吴澄、郑樵等人皆主此说。高明说:“今按《周礼》《连山》、《归藏》与《周易》并举,称为三易,且同掌于太卜之官,则周时《连山》、《归藏》与《周易》并行可知。是《连山》《归藏》最迟亦应为周时书。” [11]今人在研究了出土的《归藏》之后,多认为不是商代作品。李家浩说:“秦简《归藏》有可能是战国晚期秦人的抄本。” [10]李零说:“现在发现的王家台秦简《归藏》和前人所辑归藏佚文,其繇辞提到周武王和周穆王,当然不会是商代的内容。” [12]王明钦说:“《归藏》的成书年代,当在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这与《周易》经的年代也相差不远。” [9]

笔者认为,《归藏》成书应早于《周易》。理由如下:其一,今以《周易》通行本、帛书本、竹简本和《归藏》的传本、竹简本作以比较,可以发现《归藏》和《周易》的卦名,有许多相同和相近者。相同者如下:

通行本《周易》
 帛本《周易》
 阜阳竹简本《周易》
 竹简《归藏》
 传本《归藏》
 

 屯
 肫
 肫
 屯
 

 讼
 
 讼
 讼
 
 师 
  师 
  市
  师 
  师 
 

 比
 比
 比
 比
 

 礼
 履
 履
 履
 
同人
 同人
 同人
 同人
 同人
 
 大过
  泰过
  大过
  大过
  大过
 
明夷
 明夷
 明□
 明夷
 明夷
 

 卒
 卒
 卒
 卒
 

 井
 井
 井
 井
 
归妹
 归妹
 
 归妹
 归妹
 

 节
 
 节
 节
 

 

  以上有的使用了通假字。如《周易》通行本和帛本及传本《归藏》作“屯”,竹简本《周易》和竹简本《归藏》作“肫”。按《说文》“肫”读作“屯”,则“屯”、“肫”通。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归藏》及竹简《归藏》作“履”,而帛本《周易》作“礼”,“履”“礼”通。《说文》云:“礼,履也。”《尔雅.释言》云:“履,礼也。”《荀子.大略》云:“礼者,人之所履也。”王弼《周易略例》引《序卦》云:“履者,礼也。”而从这些卦画和卦名相同看,二者决不可能是同时产生,必有先后继承关系。

那么,二者谁先谁后?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卦名看出。如竹简《归藏》有一卦为“恒我”,《周易》通行本、帛本、竹简本和传本《归藏》皆作“恒”。竹简《归藏》的“我”,决非衍文,如前所言,“恒我”又见于竹简《归藏.归妹》卦辞,是“嫦娥”原始称呼。而出土《归藏》是秦简,早于出土的汉代抄本——帛书和竹简《周易》。通行本《周易》和传本《周易》是经过后人整理的版本。在卦画相同的条件下,我们没有理由能说明秦简《归藏》“恒我”源于《周易》各种版本及传本《归藏》的“恒”。相反,《周易》各种版本和传本《归藏》本之于竹简《归藏》、是对竹简《归藏》的简化则更为合理。

又如,竹简《归藏》又有“散”卦,传本作“散家人”。而各种版本的《周易》皆作“家人”。黄宗炎云:“‘家人’为‘散家人’,则义不可考。”按:两个版本的《归藏》皆有“散”,竹简本卦辞中也有“散”字,可见,“散”也非衍文。“家人”从“散”和“散家人”而来,也比较明显。

另外竹简本《归藏》有一些卦名,其意义比《周易》卦名更为原始。如劳卦、丽卦、毋亡卦。各种《周易》版本分别为坎卦、离卦、无妄卦。毋亡,作为卦名出现在秦简《归藏》卦辞中。今本《周易》作“无妄”,是后起文字。从文字学角度讲,“毋”、“亡”要早于“无”。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毋”、“亡”。无妄之“无”是后起的字。李孝定云:“有无之‘无’,古无正字,卜辞假‘亡’为之。”(《甲骨文字集释》第十二) [ 13]《史记.春申君传》作“毋望”,仍保留了古“毋”。后作无妄。先儒多释无妄为不妄行和无希望。马融、郑玄、王肃皆云:“妄犹望,谓无所希望也。”《汉书.谷永传》“遭无妄之卦”。应劭曰:“无妄者,无所望也。万物无所望于天,灾异之最大者也。”只有虞氏释义与众不同。虞氏注《无妄.象》曰:“与谓举。妄,亡也。谓雷以动之,震为反生,万物出震,无妄者也,故曰物与无妄。《序卦》曰:‘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而京氏及俗儒,以为‘大旱之卦,万物皆死,无所复望’,失之远矣。”虞氏释义合乎秦简,秦简《毋亡》有“安藏毋亡”之辞,此“毋亡”指未亡失。又虞氏曾言“《归藏》卦名之次亦多异”。知虞氏见过《归藏》,故此为虞氏用原初《归藏》释《周易》之例证。

劳,传本《归藏》作“荦”;《周易》今本作“坎”,帛本作“赣”,汉石经本作“欿”。按,李过曰:“谓坎为荦,荦者,劳也,以万物劳乎坎也。”黄宗炎曰:“坎为劳卦,故从劳谐声而省,物莫劳于力,故从牛。”则知劳、荦、坎通。坎、赣、欿通,今人已考证,此略之。按,《说卦》云:“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周易.坎卦》爻辞言“入于坎窞”、“坎有险”、“来之坎坎险且枕”等皆取陷、险之义,无“劳”之义,而《归藏》作劳,《说卦》训坎为劳,显然是在追溯坎之本义。

秦简《归藏》丽卦,传本《归藏》、《周易》通行本和竹简本作“离”,帛书作“罗”。“离”和“罗”古相通。《方言》曰:“罗谓之离。”“离谓之罗。”《彖传》、《序卦》、《说卦》并云:“离者,丽也。”故离、丽、罗三者通。然而,从文字起源看,丽的含义更符合卦画,离当来自丽。甲骨文中有“丽室”之辞。鲁实先解释曰:“其据以会意者为二室相临,二人相俪,是以其本义,为两为偶,即丽与俪之初文。《说文》以旅行训丽者,乃其引申义也。所谓丽室者,谓二室相偶,中间一堂,即《礼记杂记下》之夹室,亦即《国策燕策》之历室与《史记.乐毅传》之历室。夫室不相临而曰丽者,是犹先民画卦以两阳介一阴而名之离,亦取附丽为义也。”(《甲骨文字集释》第十) [13]由此可知,丽,本是指两室相临和二人相俪,有依附之义。卦画 为一阴依附二阳,别卦则是两个相同的经卦相依附,因两个离经卦外阳内阴、外实内虚,故与同两室一样,相互依附。故别卦离卦卦画有依附之义。如《彖》释《离》云:“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因此,丽比离更能反映卦象的特点,恐为离本丽之例证。

其二,竹简《归藏》卦辞皆用“卜”字,带有浓厚龟卜的痕迹。而《周易》今本和帛本则未使用“卜”字,蒙卦用过“筮”字。卜筮是不同的。《礼记.曲礼上》云:“龟为卜,策为筮。”更为重要的是卜早于筮。从行文上看,《归藏》修辞造句不讲究,无多大的文学价值。而《周易》则不同,它有简古清丽的语言,明朗而多形象的描写,爽朗而和谐的音节,亲切而有味的比兴,存有大量的远古的谣谚, “是一部最古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散文作品”, [14]  [15]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从卜早于筮、《归藏》带有龟卜痕迹和《周易》卦爻辞比《归藏》卦辞更为精致两个方面看,《周易》晚于《归藏》。

其三,按文献记载,《归藏》是以坤为首,殷墟出土的数字卦有崇尚坤之倾向。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两件特别应当引起我们注意。一是刻在甲骨上的“上甲田  ”,另一块是父戊卤上的“ 父戊”。周立升先生指出:“上甲、父戊都是殷商的先公名号,如果契数 是坤卦(后人将其横置作  ,正是坤之古文),当可知殷人是贵坤的。称归藏首列坤,为殷易,是有一定道理的。” [16]此为《归藏》早于《周易》之又一证。

其四,《周礼》言太卜掌三易之法,其经卦和别卦虽然一致,但从其排列次序看,为《连山》《归藏》在《周易》之前,这种排列决非偶然,当视为《归藏》早于《周易》的重要证据。有的学者提出,桓谭言《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言,前者繁后者简,推断夏《连山》殷《归藏》不可信。其实,从整个人类认识发展看,是由繁而简、由具体而抽象,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先繁后简未必不可信。

然而,从卦辞看,大多反映的是夏商和夏商以前的事(包括神话传说)。当然也有商周和商周以后的事。最晚几条有:师卦周穆王占卜西征之事;右卦平公占卜邦国吉凶之事;鼎卦宋君占卜之事。后两者反映的是春秋之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卦画卦名较早,大约在周之前。卦辞写成的晚,在春秋平公和宋君之后。一是卦辞与卦画、卦名和卦辞同时较早,大约周之前。而反映周代和周代以后的卦辞则是后人修补的。这两种情况后者可能性较大。因从卦辞看,大多是反映夏商和夏商以前的事(包括神话传说)。有反映周和周以后史事的卦辞,并不奇怪,“古代数术之书有不断改写的习惯”, [12]《周易》就是如此,有被修改的痕迹。比较马王堆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无论是卦序、卦辞、卦名及文字都存有一定的差异。帛本系辞和今本系辞差别更明显。除了通假字外,帛本比今本缺少若干章。如帛书缺今本上篇第九章,下篇的第五章的一部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章的一部分,第十、第十一章也不见于今本。另外,今本“易有太极”、“显诸仁藏诸用”、“开物成务”,帛本分别作“易有大恒”、“圣者仁壮者勇”、“古物定命”。又出土的阜阳双古堆汉简《周易》,也与各种版本不同。除了文字歧异外,在卦爻辞之后又有卜辞,这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 [17]这充分说明《周易》经传的确被改写过。与《周易》相同,人们在应用《归藏》的过程中,曾不断地对那些已过时的卦辞进行改写,补充影响大且应验的卦辞,则在情理之中。这种不断改写,一方面同说明在儒家占统治地位之前,《归藏》广泛流行而已;另一方面,《归藏》筮占所暴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王明钦先生以三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和春秋三易并用提出,“《连山》《归藏》《周易》古同出一源。为《易》之三大派别。” [9]这种说法恐难以成立。“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四”是言史官当时掌握三部易书,这三部书卦画相同,未及其他,而仅卦画相同并不能说明三者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春秋时三易并用也不能说明这个问题,就像卜筮并用不能说卜筮是同一时期产生一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