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最新热门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

时间:2009-8-8 16:51:52  来源:不详
。因此,在没有其他史证和出土文献证明的情况下,古人关于夏商周三易之说不能轻易否定。

三、文王演易不是重卦

关于重卦问题,也是易学史上长期争论的焦点。共有四种观点:一,伏羲重卦。《淮南子.要略篇》:“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福祸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王弼也认为伏羲重八卦。(《周易正义》引)王弼也主此说。二,神农重卦。郑玄曰:“神农重卦。”(《周易正义》引)淳于俊曰:“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同上)三、夏启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四、文王重卦。司马迁云:“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 “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史记.日者列传》)扬雄云:“易始八卦,而文王六十四,其益可知也。”(《法言》)班固、王充等皆主此说。其中第四种观点影响最大。这些观点在《系辞》中基本上可以找到根据。如《系辞》“观象制器”一节则是伏羲、神农重卦的根据。“《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易》之为书也,……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是文王重卦的根据。禹重卦不知何据。孔颖达对四种观点进行了辨析。他说:

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益》《噬嗑》,此论不攻自破。其言神农亦未为得,今以诸文验之。案《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创造之谓也,神农以后便是述修不可谓之作也。则幽赞用蓍谓伏羲矣。故《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上系》论用蓍云:“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既言圣人作易十八变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画之时伏羲用蓍,即伏羲已重卦矣。《说卦》又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既言圣人作易兼三才而两之,又非神农始重卦矣。又《上系》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蓍者尚其占。”此之四事皆在六爻之后。何者?三画之时,未有彖繇,不得有尚其辞。因而重之,始有变动,三画不动,不得有尚其变。  蓍布爻方用之卜筮,蓍起六爻之后,三画不得有尚其占。自然中间以制器者尚其象,亦非三画之时。今伏羲结绳而为罔  则是制器,明伏羲已重卦矣。……若言重卦起自神农,其为功也,岂比《系辞》而已哉!何因《易纬》等数所历三古,但云伏羲文王孔子,竟不及神农,明神农但有“盖取诸《益》”不重卦矣。故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周易正义》卷首) [18]

孔氏主要以《系辞》为据说明了伏羲重卦,是否真为伏羲重卦有待进一步考证。而他否定了文王和其它人重卦则值得肯定。虽然经过孔氏考辩,但文王重卦说仍很盛行。如宋儒朱熹有时也认为“文王重卦作繇辞”(《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19]。而且几乎成了学界的定论,一直延续今日。随着考古的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朗化了。1978年张政烺先生确认周原新出土的甲骨上的数字为《周易》符号,并发表了《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 [20]文章。张亚初、刘雨通过分析商周时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易符,驳斥了文王重卦说。指出:“材料说明,在文王之前或同时,从商王都城到边远地区都广泛地流行着这种重卦的占筮方法,因此,说重卦是文王发明的,是不太可能的。”“重卦的筮法首先出现在商,后来才推广到周,也就是‘周因殷礼’,这倒是十分可能的事。” [21]数字卦的发现,把重卦推到商周以前,据文献记载,在商周以前,筮书只有《连山》《归藏》。那么,这些数字卦显然是与《连山》《归藏》相关。秦简出土重新印证了此说。如前所言,《周易》许多卦名和卦画来自《归藏》。有的是直接继承了《归藏》的卦名和卦画,如屯、讼师、比、同人、明夷等卦。有的改造了《归藏》的卦名。如家人、恒、坎、离、无妄等卦。既然出土《归藏》的这些重卦卦画和卦名早于《周易》,那么,流传已久、貌似定论的文王重卦说不攻自破。《系辞》关于伏羲观重卦之象以制器具的说法,虽不能成立,但其时已有卦象则不容怀疑。宋儒李过在比较传本《归藏》和《周易》卦名后指出:“六十四卦不在文王时重,自伏羲以来至于夏商,其卦已重矣。”此说不伪。然文王没有重卦,其演易指什么?这恐怕是指在卦名、卦序、卦辞等方面付出了劳动。

四、《周易》原为卜筮之书

《周易》为卜筮之书,历史上早有定论。春秋时期《周易》多用于占筮,《左传》和《国语》记载的《周易》筮例则为明证。孔子重视《周易》中的德行修养,并未否认易为卜筮之书,也曾用《周易》占过。帛书《要》引孔子话云:“易,我后(后,为“末”,池田知久注《要》“祝巫卜筮  后乎”说:“这‘后’的意思,就像孙奇逢《四书近指》所言,是‘夫后之为言,末也。’(《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见《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此为动记词,为“视为后”。) [22]亓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 “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粱山之占也,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 [23]今本《系辞》指出:“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从《系辞》解释看,显然视《周易》为一本筮书。《汉书.艺文志》云:“及秦燔书,而易为筮卜之事,传者不绝。”宋儒朱熹认为,“《易》所以难读者,盖易本是卜筮之书,今却要就卜筮中推出讲学之道,故成两节工夫。”他从解经角度反对把易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卜筮上,但从未排斥《周易》本来卜筮的性质和以卜筮研究《周易》。他说:“易本为卜筮之书,后人以为止于卜筮。至于王弼用老庄解,后人便只认为理,而不认为卜筮,亦非。”(《朱子语类》卷六十六) [19]又说:“易之为书,更历三圣而制作不同。若庖牺氏之象,文王之辞,皆以为教,而其法则异。”(《文集.书伊川先生易传版本后》) [24]到了近现代,对于这一论断提出异议。如李景春认为,《周易》经文含有哲学思想,“并不是专为占筮用的”。 [24]刘惠孙提出《周易》是卜筮之书,更重要的是一部哲学著作。“《周易》之为卜筮之书,仅是它从先天带来的一层保护色,其实久已不复是卜筮之专书”。 [25]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把《周易》视为史书。胡朴安认为,《周易》是宇宙演化至殷周时的历史:“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卦是导论。自屯卦至离卦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代之史。”(胡朴安《周易古史观.自序一》) [26]黎子耀认为,《周易》“是一部殷周奴婢起义史”(黎子耀《周易秘义.绪言》) [27] 。李大用指出,“《周易》卦爻辞是周文王、武王、周公、成王兴周灭商的历史进程及其成败因由的记录,不是‘筮辞的堆砌’,更非‘迷信的典籍’。” [28]谢宝笙说:《周易》“上经是周克殷的历史哲学”,“下经是作者自传”。 [29]凡此种种,在今天随着大量文献的出土,将越发显示出其纰漏。

今人台湾学者屈万里曾用易卦卦画与甲骨刻辞顺序、易卦阴阳和卜辞相间为文等大量的事实说明了易卦因袭龟卜。 [30]余永梁从句法和成语两个角度比较易辞和卜辞易辞仿卜辞而成。 [2]从今天出土的文献看,屈氏和梁氏之说可信。

出土的《归藏》卦辞多用“卜”字,大约有30多个。卜,指龟卜。《说文》云:“卜,灼剥龟也,象灸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归藏》用“卜”字,说明《归藏》卦辞带有卜辞的痕迹,有的可能因袭了卜辞,即把当时或以前记录下来一些的应验的、典型的龟卜例子变为《归藏》之辞,用于筮占。《周易》卦画卦名多原于《归藏》,故《周易》与《归藏》一样当属于卜筮之书。

《归藏》《周易》皆有卦,卦辞言“占”,言“贞”。从文字学讲,卦,占、贞皆与龟卜相关。《说文》云:“卦,筮也。从卜。”“占,视兆也,从卜从口。”“贞,卜问也。”由此可以看出《归藏》《周易》与龟卜的渊源关系。

1977年出土的阜阳双古堆《周易》卦爻辞后有卜辞,“其卜事之辞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种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清雨、田渔(田猎和捕鱼)、征战、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 [31]如《同人》九三后有:“兴卜有罪者凶,战斗适(敌)强不得志卜病者不死乃癃。”上九下有:“卜居法(废)免。”《离》初九爻辞下有:“卜临官立(莅)众敬其下乃吉。” [17]据考证这些“卜辞成文的时代大约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17]这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当时作为筮的《周易》与龟卜是同类。胡平生以《汉书艺文志》记载和《系辞》“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之言,提出“竹书《周易》当属于此种数术类蓍龟家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17]此说极是。再次证明了《周易》为卜筮之书,其他说法不足以信。

 

参考文献:

[1] 皮锡瑞.经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2.7.
[2] 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A].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第一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 朱彝尊.经义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 王兴业.三坟易探微[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5] 于豪亮.帛书周易[J].文物,1984,(3)
[6]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J].文物,1995,(1)
[7]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武汉大学海峡两岸青年易学论文发表论文,2001.
[8]王明钦.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系及钧台的地望[A].华学:第3辑[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
[9]王明钦.试论归藏的几个问题[A].古方.一剑集[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
[10] 李家浩.王家台秦简易占为归藏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1)
[11] 高明.连山归藏考[A].黄寿祺,张善文.周易研究论文集(一)[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2] 李零.跳出周易看周易——数字卦的再认识[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6)
[13]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 [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
[14] 高亨. 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A].高亨.周易杂论[C].济南:齐鲁书社,1988.
[15] 陈良云.周易与中国文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6] 周立升.春秋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65.
[17] 胡平生.阜阳汉简周易概述[A]. 简帛研究:第三辑[C].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18] 孔颖达.《周易正义》 [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 朱熹.朱子语类[Z]. 北京:中华书局,1987.
[20]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J].考古学报,1980,(4)
[21] 张亚初,刘雨.       考古,1981,(2)
[22] 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之《要》篇释文[J].周易研究,1997,(3)
[23] 廖名春.帛书要释文[A]. 国际易学研究[C].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