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论《阴阳八卦》的科学性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郭于华:试论民俗学的社…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
抱利器而无所施——试论…
试论古代汉语中的“谓语…
最新热门    
 
试论《尔雅》在注释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09-8-8 16:51:57  来源:不详
,这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正如近人刘师培所云:“盖互训之起,由于义不一字,物不一名。其所以一义数字
,一物数名者,则方俗语殊,各本所称以造字。”[(24)]所以,“互释”的存在不是没有理由的。在《
说文》所释9353字中,互释就有114组之多,这就是明证。
3、数词递释。如《尔雅·释言》:“流,覃也。覃,延也。”“煽,炽也,炽,盛也。”这种释义方式
,简洁明了且能帮助我们加深对词义的理解,为注释家常用。如《诗·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毛传:“苍苍,盛也。”“萋萋犹苍苍也。”“采采犹萋萋也。”其中,“苍苍”、“萋萋”
、“采采”在一首诗中三处出现,其意义是表现“蒹葭”的“盛貌”。毛氏采用这种“递释”方法,很简洁地
说明了这些意思。

4、一词数释,即一个词有多个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的形成是由词义的具体性决定的,因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甚至在同一
句中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如《尔雅·释诂》:“wú⑥、庞,大也。”又:“wú⑥、庞,有也。
”这种同字之下的不同解释之间常有义同或义近的关系。郝懿行《尔雅义疏》指出:“‘wú⑥、庞’既训
‘大’,又训‘有’者,‘有’、‘大’义近,故复为‘有’。‘有’之为言‘又’也,亦言‘富’也。《易
·杂卦》云:‘大、有,众也。’‘有’与‘大’皆丰厚之意,故其义相成矣。”运用《尔雅》的这种方法注
释古书,常常更能明了原书及其作者的旨趣,使解释更贴切、更合理。
5、反释,即用反义词来解释。
这种释义方式是郭璞通过对《尔雅》的研究而最先发现的。如《尔雅·释诂》:“治、肆、古,故也。”
又:“肆、故,今也。”郭璞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
’,此义相反而兼通者。”由于词义的引申或字的借用,形成一字一词多义,甚至其几个义项中出现“义兼正
反”。当然,一旦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能有一方面的意义了。
6、定义式的说解,即义界。
这一释义方式是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去阐述字义、词义的界限。它在《尔雅》中被广泛应用。如《尔雅·释
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义界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事物的种属、
形状、颜色、数量、形制、大小、情态、声音、质地、材料、用途、产地、相关时间等各方面下定义,设立界
说。《尔雅》编排井然有序,可见作者是下了精心加工、改造制作功夫的。《尔雅》为注释学的产生奠定了初
步的理论基础,当是毋庸置疑的。

《尔雅》通过有系统地汇总古注,不仅成为后人阅读古书的津梁,而且为后人注释、翻译古书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同时也是辞书的鼻祖,开了“雅学”的先河。
关于《尔雅》的功用,历代颂词不绝于书。晋代郭璞《尔雅注·序》说得最为淋漓尽致:“夫《尔雅》者
,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辞,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学览
者之潭奥,擒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莫近于《尔雅》。”
1、《尔雅》是阅读先秦文籍的“阶路”。
注释学研究始终不渝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注释古书,使其文辞晓畅且贴近古人原旨,从而
使古籍得到有效的整理,让今人吸取其精华,弘扬其优良传统,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建设。《尔雅》正是通过
对注释实践的研究,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为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
先秦古籍提供了“金钥匙”。如:《释诂》是“博举古人之语而以今语释之”[(26)];《释言》是“约
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释训》是“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迭字,累载于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
的主要是解释连绵字或叠音词。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大量的上古汉语词汇。
《尔雅》对先秦古词古义的保留,更成为我们阅读先秦古籍的“津涉”、“钤键”。例如《释诂》释“介
”为“大”,《楚辞·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汉王逸注:“介,大也。”这就是用的《释诂》释“介
”为“大”这一意义。再如《释言》中有“宜,肴也”条,这是对《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
子宜之”中“宜”字的解释。“肴”指做熟的鱼肉等。“宜”在古书中一般都解释为合适、适宜,没有“肴”
的意义。从甲骨文、金文看,“宜”字像砧板上有肉之形,用作名词,表示切肉用的砧板;用作动词,意为吃
做熟了的肉。《尔雅》中以“肴”释“宜”,便是根据“宜”的本义而来的。这就为我们阅读古书排除了许多
疑难与障碍。《尔雅》真可谓是我们“渡江的舟楫,登高的阶梯”。
2、《尔雅》为后人翻译、注释古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成为注释之学的工具。这方面成功的例子,自古
及今,举不胜举,就连“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也不得不借助《尔雅》来翻译上古文字。陈澧
在《东塾读书记》中云:“观于《史记》采《尚书》以训诂代正字而晓然矣。如‘庶绩咸熙’,《史记》作‘
众功皆兴’。庶:众也。绩:功也。咸:皆也。熙:兴也。皆见《释诂》。其一二字以代训诂者,如‘寅宾’
作‘敬道’,‘方鸠’作‘旁聚’。寅:敬也。鸠:聚也。亦见《释诂》。此所谓‘读应尔雅’也。”文学
家们称司马迁翻译了《尚书》中的某些古文,实际上是司马迁根据《尔雅》来“解古今语”的。
清人注疏达到巅峰,其对《尔雅》的利用更是足可称道的。他们努力用新的方法考证、注释词义,以纠正
过去注释中的空疏妄说。如《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王引之曰:“知子之恩
勤之,我则杂佩以赠之也。”[(27)]其训“来”为“恩勤”,即据《尔雅·释诂》:“劳来,勤也”之
训。王引之还根据词典词目与古书被释词之间存在的音同音近的关系,取词典词条来论证古书词语之义。如《
尚书·盘庚》:“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王引之释“明”为“勉”,认为此句乃言:“当勉从朕言,无荒
失也。”他的依据即是《尔雅·释诂》:“孟,勉也。”“孟”、“明”二字形体虽异,但“‘孟’与‘明’
古同声而通用,故‘勉’谓之‘孟’,亦谓之‘明’。”[(28)]如此用《尔雅》释古书疑难例,不可胜
数。正因为《尔雅》起着沟通古今的桥梁作用,所以它成为注释之学的必要工具。
3、《尔雅》为辞书的鼻祖,开“雅学”的先河。古代辞书是古代注疏工作发展的结果;反过来,辞书又
成为古书注释的依据,并且在古文献语言考释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大型辞书的编撰,同样与注释关系密切。
汪耀楠师在《注释学纲要》中说:“大型辞书的字头释义往往能依据大量的文献语言材料加以反映。所释各义
(即各个义项)与前人对文籍的注释有密切关系。”[(29)]注释与辞书存在这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关系,《尔雅》对后世辞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尔雅》“取传注以作”[(30)]而成一代辞书。它有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有众词一
释、一词数释、数词递释、释词与被释词互释、反释、义界等多种释词方法。它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
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辞书以及类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以“雅”名书的辞书著作,代相蜂起,延
绵不绝,形成纵贯千古、蔚为大观的“雅学”。这些“雅书”,按其内容,有补充增益《尔雅》的,如魏张揖
的《广雅》;有专门辑录某种名物的,如宋陆佃的《埤雅》;有专门辑录某类语词或骈字叠字的,如清史梦兰
的《叠雅》;有专门辑录一书或群书训诂的,如清程先甲的《选雅》;有将《尔雅》与《说文》对照研究的,
如清朱骏声的《说雅》等。由此可见,《尔雅》对后世辞书的影响可谓大且深矣。
总之,《尔雅》通过对大量注释的汇集,为注释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尔雅》通过对注释的系统总
结,提出了一系列注释古书的方法、条例和术语,为注释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尔雅》为我们阅读古书
指陈了通路,为注释古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雅学”开了先河。《尔雅》的成书,应该说是注释学基础工
作完成的标志,《尔雅》在注释学中占据着开山的地位。
当然,《尔雅》也存在一些缺陷。正如钱剑夫在《中国古代字典词典概论》中所指出的那样,全书的编排
和分类不很严密,字义的解释过于简单,字义的归类或违通例,列名重复或则两类相混等。[(31)]这些
缺憾是客观存在的,但《尔雅》对注释学、辞书学以及训诂学的卓越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5)(21)(22)(23)(29)汪耀楠:《注释学纲要》,第8、9、10、3
、132~133、158、137页。
(3)东汉《孟子题辞》。
(4)《史记·秦始皇本纪》。
(6)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第221页。
(7)《左传·襄公三十年》。
(8)《说文·戈部》。
(9)《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10)《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11)《左传·文公三年》《公羊·僖公四年传》。
(12)《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13)《论语·颜渊》。
(14)《孟子·滕文公下》。
(15)《论语·阳货》。
(16)《尸子·仁意》。
(17)《尸子》卷下。
(18)《逸周书·谥法解》。
(19)“皆君也”三字原本脱佚,今据《尔雅·释诂》及下条“皆大也”文例补。
(20)齐佩yáo⑦:《训诂学概论》第196页。
(25)《左庵集·转注说》。
(26)殷孟伦:《从<尔雅>看古汉语词汇研究》,《子云乡人类稿》,齐鲁书社1985年版。
(27)王引之:《经义述闻》卷5。
(30)《朱子语类。
(31)见该书第137页。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牛右加角
②原字心右加粟
③原字火右加亘
④原字社去土加氐
⑤原字人右加叔
⑥原字巾右加无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