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试伦濡家思想与人的现代性的培养

时间:2010-6-4 9:49:13  来源:不详
达人”,换句话说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另一方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即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所欲所不欲都得考虑到人我双方,不能只顾自已,要站在别人立场上来行事,表现出对他人人格和意志的尊重。另外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上的主动进取精神及个人的内省体察,他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宋代儒家强调的“慎独”,重在自我内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儒家的这些思想,正符合培养独立自主的现代人格的需要。

    儒家虽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智育的地位相反,孔子十分重视伦理学与认识论的沟通,将“爱人”与“知人”结合起来,寻找仁道与理性的统一,追求“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孔子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过“仁而不智,则受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与今天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目标是相通的。因此现代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某些有益滋养,通过理性的整合,用以塑造现代人的内在品质,提高现代人的道德素养,使“智仁双修”的人格理想成为现代人的执著追求。

    (二)“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

    人生存于世,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各种关系之中。因此,学会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生存于社会的首要条件。那么,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伦理准则呢?儒家文化中的“义利之辨”思想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义利孰为至善标准的问题上,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倡导“义以达其道”,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主张“义以为上”、“以义制利”。孔子在高扬道德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弃绝“利”,只是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强调“见利思义”、“义与之比”,反对不义而富,不义而贵。此后的孟子也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一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见,儒家的“义利观”包含了某此合理的思想内核,是对人类功利性行为的伟大超越,对十今天培养现代人的为人民服务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品格和博大的胸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天人合一”的博大情怀

    “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理想精神境界,儒家不仅注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且由己及人、由人及物,关怀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认为天道与人道一体,所以,他们以德合天地为圣人的根本品格或理想境界,提出“仁者与万物为一体”的天道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之博大情怀。在《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城,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说,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天合一。在这过程中,人的自我中心和自私将会减少,使人觉得“人”和“己”、“人”和“天”之间的差别也不复存在。大自然具有“万物并育而被”、生生不息的品格,而作为具有理性自觉的“人”,就应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也就是说要追求一种与天地自然一样的精神品格,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回眸“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使我们更加感悟到它对于缓解、化融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对立,召唤人性的回归,培养现代人重视生灵、关爱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