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谈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建设

时间:2010-7-8 11:00:21  来源:不详
在我们以往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政治一直被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逐步形成了一种过度务实的思潮,而文化建设这种相对务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弱化。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的积累,决策者们有了高度的文化觉醒的时候,却发现文化的发展需要过程和时间。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深层动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建设没有短平快,没有立竿见影,但不意味着无计可施。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东营市应以一种谦卑的、优雅的姿态来对待文化,热爱文化,建设文化。
  首先,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应该是多种文化的融合。
  东营市在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形象广告:“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中国东营”。这么简短的一个形象片,其实包含了东营市的主要文化元素:黄河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除此之外,东营的地域文化还应包含乡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以上文化形式的融合。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与黄河有着解不开的渊源。挟万里泥沙奔流而下的母亲河,带着对大地依依不舍的情怀,造就了东营这片广袤神奇的土地,使东营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压轴之作。所以,在东营研究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到1962年9月23日在东营村构造上打出日产555吨高产油流的一口油井而建立“九二三厂”(胜利油田前身),到1983年10月东营市正式成立,直至今天全市经济社会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没有石油就没有今天的新东营。东营市的每个角落都镌刻着深深的石油文化的烙印。
  东营的生态文化是在湿地生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文化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生物种群为手段,达到保护人居环境、天人合一的境界。1992年黄河三角洲湿地被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东营市范围内已经建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园、东营湿地公园、黄河口湿地生态博物馆等与湿地有关的旅游、休闲、教育场所,湿地文化建设有着年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
  东营的乡土文化并不因建市时间短而有失厚重。辖区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存有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号称“小延安”的垦利县永安镇建有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据出土文物考证,辖区内的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再者,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习俗、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无形的文化资产。
  东营的外来文化由来已久。东营的很多居民是外地移民过来的。远一点的,在明代,有从山西省洪洞县和河北省枣强县迁徙来的。近一点的,现在垦利县、河口区的很多村子是寿光等地前来垦荒的人逐渐集结形成的,很多村名带有明显的移民痕迹,如二十一户、李家屋子等。近几年,广饶县接受和安置了一定数量的三峡移民。胜利油田的开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他们带来了不同地区的文化。
  以上几种文化形式作为东营地域文化的主要承载点,在文化建设中即保留自身的特色,又要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形成地域文化的框架。
  其次,东营市的地域文化应能够服务于人群的最末端。
  也就是说,区域内最普通的人群能够受益于文化建设的时候,这种文化服务才是有效的。东营市有180多万人,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还有石油工人、在校学生、打工者等等,如果有关部门在文化建设的决策上只考虑文化层次高的群体,那至少是偏僻的。文化的承载者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