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
浅析婚姻禁忌与卫拉特蒙…
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
从唐诗中的“月”浅析唐…
浅析中国古诗文“松柏”…
重构历史与建构文化身份…
浅析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
浅析王维诗歌中的感觉意…
浅析何逊与大历十才子别…
浅析道教仙韵与李白的飘…
最新热门    
 
浅析昌黎地秧歌在推进全民健身中的意义

时间:2010-10-1 11:07:39  来源:不详
[摘要]昌黎地秧歌(“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是秦皇岛市、唐山市所属的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本文通过对昌黎地秧歌的背景、特点、风格、表演形式等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其健身价值及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昌黎地秧歌 民间舞蹈 全民健身
  
  昌黎地秧歌是流传在山雄水美的昌黎,以及与昌黎相邻的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城乡的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种类之一,是中国北方民间舞蹈艺术的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又被称为“冀东地秧歌”和“河北地秧歌”,俗称:“地跑”、“地出溜”,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等地。昌黎地秧歌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自由灵活地扭动,做出比较细腻、风趣的戏剧性表演见长。1996年11月,昌黎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光荣称号。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5Ⅲ-2秧歌)。
  一、 昌黎地秧歌的特点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手持道具、徒步进行套路与即兴表演的传统民间舞蹈,其在表演时不追求场面、阵势,突出戏剧性和戏剧的表演效果,追求细腻、逼真、风趣、清新风格,注重戏剧人物形象的刻画,尽情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强调身体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动灵活,表现诙谐有趣,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形式分排街秧歌、场子秧歌和可即兴表演两种。
  通过实地考察中发现,在地秧歌表演的队伍中,有上至六旬老人,下至五周孩童,说明昌黎地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表演者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昌黎地秧歌对道具的运用也独具匠心,创造了变化无穷的扇子花、手巾花、烟袋花、棒槌花等及视扮演的人物而择的如:剑、刀、竹竿、鞭子、串铃、担子、驴具等,其中仅扇子花就有八字扇、鸳鸯扇、抱月扇、簸箕扇、风云扇、小展翅扇等70余种。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活动与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为代表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推向鼎盛。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将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故事加以整理加工,以其特有的风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和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一举夺魁并推向全国。昌黎地秧歌艺术于解放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专业群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昌黎地秧歌艺术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和改革创新,使得昌黎地秧歌的精品之作相继问世,屡次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比赛中获奖。鉴于昌黎地秧歌的巨大影响,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昌黎地秧歌成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昌黎地秧歌得天时、地利、人和而进入活动高峰期。如今,它已成为昌黎一带社会文化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节日和盛大庆典活动中,昌黎地秧歌都成为群众文艺队伍中的主力军,充分显示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三、昌黎地秧歌特征及社会价值
  1.强劲敏捷的时代性
  昌黎地秧歌以面部表情传神,舞姿动作细腻,现场表现力极强为特征。不仅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