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
鲁迅评国民政府:阿Q们
周恩来在日本京都求学时
蒋介石的革新难题:少壮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像
论邹容的革命思想
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夕宁波人民的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像
戊戌的思想启蒙和辛亥的
孙中山中国伟大的革命家
最新热门    
 
阿Q的革命:鲁迅说那是历史大倒退

时间:2012-10-21 20:49:48  来源:不详

  2011年是辛亥革命[注: 辛亥革命是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100周年,又是鲁迅诞生130周年,同时还有《阿Q正传》问世和中共建党90周年。这样一些互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碰到了一起,当然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深思,想到一些很有意味的话题。
  
  这里,我要说的是《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因为多年来有一种颇为权威的说法,说《阿Q正传》就是写辛亥革命的失败的。真是这样吗?这个问题既涉及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也涉及对鲁迅及其思想的认识,同时也关系到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和未来走向问题,很值得探讨。
  
  【鲁迅否定辛亥革命了吗】
  
  这要从鲁迅本人与辛亥革命的关系说起。事情本来是清楚的,已有的传记和史料都已证明:鲁迅就是辛亥革命的参加者,而且终其一生没有否定过那场革命,一直充分肯定那场革命所追求的目标和当时的精神。
  
  早在留日时期的1908年,鲁迅就加入了反清革命组织光复会,成为章太炎、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邹容、陶成章等人的同志和战友。同一时期,鲁迅还结识了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一位支持并参与中国革命的日本人,孙中山的好友,也是唯一加入同盟会的外籍人士。从鲁迅与他的交好可以看出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之深。另外,还有一个方面被人忽略了,就是鲁迅在东京时期撰写的那些文言论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都写于1907至1908年间,那正是戊戌变法[注: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失败,酝酿辛亥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口。当时,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正在进行激烈的论战。身为章门弟子和孙中山追随者的鲁迅,从思想文化[注: 西方思想文化15世纪至17世纪,可以说是欧洲社会的转型时期,是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重大变革,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运动。]角度介入这场论战,指出改良派观点的浅陋荒谬,并把问题追溯到本源,提出“立人”的主张。从这里可以看出辛亥与“五四”一脉相承的关系——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的第一条“自立的而非奴隶的”,不就是“立人”吗?还应补充的是,这些文章都发表在《河南》杂志上,《河南》是留日中国学生中革命派所办的最激进的刊物。当时的周树人撰写这些文章,也就是在参与辛亥以前的反清革命活动。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时,已是一个剪去了辫子,身着洋装,积极传播“西学”的精神界战士。在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时,就有人称他为“假洋鬼子”。武昌首义成功后不久,1911年11月4日,革命军占领杭州,绍兴随即宣布光复。当时身为绍兴府中学堂学监的周树人,立即组织学生成立“武装演说队”上街宣传革命。第二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他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进入教育部任职。总之,辛亥前后,鲁迅均在革命行列中。
  
  那么,在以后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有无“思想转变”?这只能看他本人留下的文字,别人的传言和分析全都不足为据。鲁迅在不少地方提及那场革命,而最集中也最明确的表述,是写于1926年的两段文字,一段见于公开发表的文章,一段是私人书信。1926年3月12日,鲁迅写了《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明确表达了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看法。文章开篇就说:“中山先生逝世后无论几周年,本用不着什么纪念文章。只要这先前未曾有的中华民国存在,就是他的丰碑,就是他的纪念。”接着进一步指出:“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鲁迅一生傲视权贵,从不颂扬大人物,对孙中山如此推崇,实属罕见。
  
  鲁迅这样评价孙中山和中华民国,可知他决不会否定辛亥革命。不过,不否定辛亥革命不等于全盘肯定辛亥革命,所以他特别引述了孙中山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在写此文后不久,他在1926年3月31日致许广平的信里,写下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说起民元指民国元年——引者注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最初的革命是排满,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国民改革自己的坏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今日无论是谁,读了这段文字都不能不有所触动,叹服鲁迅这段预言谶语的准确深刻。他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看法,他写《阿Q正传》的动机和小说的思想内容,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一面照见国人灵魂的镜子】
  
  《阿Q正传》发表于1921年底到1922年初,在当时和以后的许多年里,没有谁把这部小说与辛亥革命扯在一起。全文近3万字,“辛亥革命”、“民主共和”、“中华民国”、“孙中山”这样一些关键词根本没有出现过,怎能说是写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呢?不错,第七章的标题就是“革命”二字,开头第一句就是“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不正是1911年11月4日吗?那是武昌首义成功后的第25天,绍兴光复的那一天。鲁迅在这里不提“辛亥”,也不用公元纪年,偏要奉大清正朔,称“宣统三年”,是因为当时那里的人们就是这样计算时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不懂得那场革命。那里的社会生活一如既往,在缓慢地淌流着。鲁迅这样写,既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又符合那里当时的历史真实——与辛亥革命相距甚远。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