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景点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清朝历史 >> 正文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1960年代苏联青年沙滩休
马君武拳打宋教仁 受到
萧龙友为孙中山诊病
《孙中山之死》南京遭禁
孙中山不赞成“鼓掌通过
孙中山家族后人生活现状
松本楼:昔日招待孙中山
最新热门    
 
青年孙中山的革命想像

时间:2007-3-10 10:34:23  来源:不详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的孙中山研究,一直存在着把孙中山教条化、符号化,甚至神化的倾向。以对青年孙中山的研究为例,研究者多追随他自己的说法,以成年孙中山的形象,来投影其青年时代,而对于他的言行中显露出的青年时期特有的行为、心理特征,则多所忽视,甚至极力将之掩盖、神化。于是,在众多史家笔下,青年孙中山都呈现为大义凛然、目标明确、志向坚决的革命家形象。这种脸谱化而又不无漏洞的形象,在事实和逻辑层面上既存在先天不足,(注:比如,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这一举动,究竟意味着什么?青年孙中山到底是革命家还是改革家?这些问题尚待解决。2001年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张玉法在《近代中国》杂志第141期发表长文《革反与革进并行:论孙中山先生早年改造思想之形成(1885-1895)》,试图依据孙中山日后的说法,对青年孙中山思想中的暴力革命与和平改革成分加以调和:“从孙中山一生的事业以观,革命二字实包括革反与革进两方面。兹引孙中山对刘成禺的谈话一段,作为本文论证的直接依据:‘……今人多谓革命二字,只能代表革反,而不能代表革进,此大误也。革命本中国语,不能以西语解释。革命始于汤武,传曰:汤武革命,反之也,直言之,即造反。天命所归,故革之。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谓革去旧染之污,而自新易旧,命为新命,凡不合应天顺人之事,皆宜革而去之,是合革反与革进两意。”但是,这种论证存在逻辑漏洞。孙中山这一观点是到后来才明确的,他在1895年前后是否已有此种成熟思想,尚为可疑。)又逢时势潮流的巨变,连不少职业历史学家都对它感到索然无味。在普通大众,尤其是日渐讲求独立、求新精神的青年一代当中,更难产生多少吸引力。新近一些研究虽有所变化,但基本格局仍未改变。(注:例如,在《孙中山生平活动史实补正(1895-1905年)——〈孙中山年谱长编〉编辑札记》(《中山大学学报论丛——孙中山研究文集》第4集,1986年)一文中,桑兵避开孙中山从1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