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中国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
沈兹九:一段女独立办报
一个民国报人眼中的民国
孔东梅:将红色经典文化
新中国外交史缩影:红色
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枝花纹
民国报人俞颂华
三首红色歌曲的诞生经过
西北最早的红色政权“南
红色娘子军战士今安在
父亲马彦祥的两次报人经
最新热门    
 
红色报人:我尊敬领导,但我更尊重真理

时间:2012-12-1 17:17:24  来源:不详

  “我尊敬领导,但我更尊重真理。”

  从业六十年的报人马达,带着毕生的办报理念,昨天14时10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其告别仪式将于9月10日下午2时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

  纵观马达6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他创造了很多辉煌:曾在9张报纸工作,其中5家报社任总编辑;担任总编辑时《文汇报》发行量达到170多万份高峰。

  在马达担任《文汇报》总编辑期间,《文汇报》最先报道话剧《于无声处》,刊登了小说《伤痕》,为新时期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作出了贡献。

  比这些业绩更重要的是,马达的办报原则和坚持讲真话的勇气,更为耀眼,令人记忆深刻。

  马达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红色报人”。

  马达出生于1925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从家乡安庆逃难到上海,寄居在亲戚家中。在上海读初中时,马达就开始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16岁的马达离开上海,来到新四军苏中根据地,当年加入共产党。第二年,苏中根据地创办油印的《滨海报》,马达被调到报社,由此开始了六十年的新闻从业生涯。

  新中国[注: 【1】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 拼音:zhōnɡ huá rén mín ɡònɡ hé ɡuó 英语: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C) ,]成立后,马达曾任上海总工会所属《劳动报》总编辑、社长。wWW.Lsqn.cn1956年,《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工人日报》等都把“机关报”的字样拿了下来。马达认为,《劳动报》也应把工会“机关报”的牌牌拿掉,并且在内容上更贴近工人更多反映工人疾苦,这些要求均获同意。未承想,反右很快到来,包括马达在内一批报人被定“把一张工人阶级报纸复辟为资产阶级报纸”的罪状。最后“定案”时,考虑到“从小参加部队,是在党的怀抱里长大的”,马达未被划为“右派”,但给予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的处分。直到1980年代,马达才彻底平反。

  从1963年到1965年,马达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与时任市委候补书记的张春桥办公室相连。1966年5月,马达被调到《解放日报》任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不久便受到“文革”冲击。马达被定的罪状是,有一张报纸第一版印有 “毛主席”字样的标题,第二版同样位置上印有“外交部抗议美帝国主义[注: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在拉丁美洲暴行”字样的标题;还有一天,《解放日报》版面上“毛主席”三个字的标题比《人民日报》小。

  回想起这些“罪状”,马达后来感叹:“办报人这种做法,实在是无奈,如果不是我亲身经历过,一定会认为是双料的滑稽。”

  从1966年11月起,马达被打倒,先被关进“牛棚”,后被送到“干校”劳动改造。

  1977年,马达进入《文汇报》,首先带领“清查组”清查《文汇报》十年动乱中的错误,帮助《文汇报》翻过黑色一页。之后,马达留任《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时期,创造了《文汇报》历史上空前的辉煌。

  1980年代,《文汇报》处于历史上发展非常好的一个时期。作为总编辑,马达在办报事业上进行了很多探索,有的想法、做法,在当时已属超前;关键是,时隔多年以后并不落后。

  1980年代,马达在采编上做了很多有益尝试。

  首先,《文汇报》开始设立驻外记者,并在全国报纸中率先在报眼和版面上刊登外商广告,所得收入解决驻外记者的经费问题。

  一年之后,《文汇报》社在国内聘请特约记者,扩大报纸在全国的影响力。同时,《文汇报》社先后创办了《文汇月刊》、《文汇电影时报》、《文汇读书周报》。

  1985年,马达又以华侨投资的名义办了出版社,申请得到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这是全国省市报纸第一个办起的出版社。1990年,《文汇报》社的实业文汇大厦竣工。这幢大楼,国家未拨一分钱,由报社向银行贷款建造起来。这是在全国各省市第一座由报社自己兴建的新型大楼,同时也是报社贷款造大楼的第一个样板。

  马达最辉煌的成就,是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上留下自己的重要印记,为当时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8年4月,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同学办的《百花》墙报上,张贴了一篇名为《伤痕》的小说,轰动全校。

  《伤痕》的女主角叫王晓华,因为母亲被定为“叛徒”,她就与母亲决裂,之后她初中没有毕业就上山下乡。在农村,她和男青年苏小林建立了恋爱关系,又由于王晓华家庭成分问题,这对恋人被迫停止往来。在漫长的9年里,王晓华一直在孤独、彷徨和痛苦中熬煎。粉碎“四人帮”后,母亲平反,但当王晓华赶回家探望时,母亲已离开了人间。小说结尾,王晓华默想:“亲爱的妈妈,女儿永远不会忘记您和我心上的伤痕是谁戳下的。”

  小说在复旦大学轰动三个月后,马达知道了这一情况。

  “一天中午,我在报社食堂吃饭,文艺部一位记者坐在我身边,我问他最近有什么文艺方面的动态。这位记者告诉我,最近复旦校园很热闹,有一篇短篇小说吸引了全校同学。我说你赶快把它弄来,看一看是什么内容。”马达回忆说,回到办公室,他向文艺部负责人介绍了这一情况,并让后者具体落实。隔了一个星期左右,一份印有小说《伤痕》的小样送到了马达的办公桌上。文艺部负责人告诉马达,这篇稿子拿来后,在文艺部讨论了一下,大家都认为,小说很好,可以发表,对深入揭批”四人帮“有推动作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