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鬼子眼中的长沙之虎:消
中国历代纸币展评出十
中国文字博物馆西周青铜
中国文字博物馆今日于河
阿英在中国文联二三事:
中国火箭做成第一单生意
中国首座国家级文字博物
新中国电影如何突破第一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出版
汪尧田与中国加入WTO之
最新热门    
 
新中国外交史缩影:红色十外长的政治光谱

时间:2009-11-18 11:20:06  来源:不详

外交部,成立于新中国诞生的翌日,迄今已历一个甲子。在这60年当中,外交部一共产生了10位外长。作为国政运作的重要部门,外交部承载着新中国对外交往的使命,10位外长的职业生涯和荣辱沉浮正是新中国外交史的真实写照。

巧妇为少米之炊的粗线条外交

在1949年建国以前,中共举党处于一种准军事化体制下。这一特殊环境催生了一大批良将悍卒充任各级官员,但他们多缺乏海外经验和外语能力,甚至连外国人都没接触过。两者兼备的大概只有红军时代就存在的莫斯科派和1920年前后赴欧勤工俭学的旅欧派。前者因政治错误被边缘化,且海外经验单一;后者活到建国的不算多,位列高层的只有周恩来、陈毅、邓小平和李富春。彼时陈、邓俱派驻地方,李富春主攻经济,于是周恩来当仁不让,以国务院总理(1954年以前称政务院)身份兼任新中国第一任外长。至于驻外使节,除了驻苏大使王稼祥,都从高级军官中选拔,短期培训后上岗,这就是著名的“将军大使”。

周恩来,江苏淮安人,南开大学肄业,素有才德。又先后在日、英、法、德留过学,见识广博,视野开阔。建国前长期担任党的外联工作,与外国人打过不少交道,其中不乏美苏的政界人士,外交经验丰富。这位新外长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取得外国对新中国的承认。

建国时冷战业已展开,社资阵营各自抱团,中国与苏联建交毫无悬念,在外交部成立当天中苏建交,随后社会主义各国纷至沓来。1950年,毛泽东、周恩来先后到访莫斯科,盘桓3个月,终于与苏联缔结了同盟互助条约,铸就了中国外交的基轴。当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响应苏联建议,不情愿地卷入战争,从而与西方正式对敌。中国以血的代价赢得盟友的信任,向社会主义阵营纳上了投名状。此后,苏联投桃报李,援助不断,中苏迅速进入蜜月期。而在外交层面相对应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常常与苏联打配合,共同遏制美国。

看起来似乎是典型的意识形态外交,但这不是全部。周恩来很早就提出过层级外交的概念,即根据各国对台湾的态度,灵活定位双边关系——可以建交的建交;时机不成熟的,可以先建立较低级别的关系;再不成至少维持商贸关系。譬如1950年第一批建交国中既有社会主义盟友,也有北欧三国那样的非主流西方国家,还有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邻国如印度、缅甸。到了1953年,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周恩来首次公开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奠定了新中国未来60年的外交原则。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周恩来参加的首次国际性会议,议题涉及朝鲜和印度支那三国的善后问题。由于上述四国都与中国接壤,并因意识形态产生分裂和内战,且中国不同程度卷入,所以日内瓦会议实际上是美苏两大阵营的第一次“文斗 ”。当时朝鲜战争结束不久,火药味仍浓,在和美国人交涉时如何把握分寸是个难题。第一次与会,周恩来就一直在犹豫“对杜勒斯(美国务卿)该凶点还是缓和点 ”。

作为新中国外交的第一场大仗,周恩来准备很充分。反观美国,提不出具备较高可行性的方案,只是一味反对,再加上杜勒斯对中国的排斥表现得过于明显,惹人反感,在道义上迅速落了下风。虽然会议因分歧太大未能达成任何实质性成果,仅仅实现停火,但周恩来在会议落幕时已经一跃成为国际外交界的一线明星,并与一些西方外交名人如英国外相艾登结为好友。

1955年的万隆亚非会议是周恩来第二场外交秀。因有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在前,周的出席愈显非常。与会国制度、宗教、意识形态各异,彼此成见和误解不少。会议一开始,就有伊拉克代表抨击社会主义。考虑到分歧仅靠言语难以弥合,周恩来没有做正面解释,而是选择迂回侧击,提出了求同存异的理念,将会议从互相攻讦的边缘拉了回来。之后又有锡兰总理发难、中立国家和亲西方国家争执,都被“求同存异 ”神器一一化解。

周恩来凭借两次国际会议为中国开拓了宝贵的外交空间,并展现了中国外交部不盲从苏联的独立姿态。可是,就在周恩来四处出击之际,大后方却不安稳了。变故起于苏联,准确地说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赫鲁晓夫在内政上较开明,但在外交上有些鲁莽,表现出一种农民式的短视和功利。他认识到美国的强大和世界大战的毁灭性后果,努力促成美苏缓和。这并没有错,但他顾此失彼,在处理阵营内部关系上简单粗暴,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严重。中苏首次公开分歧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