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孙中山黄兴比较:黄的战
1937年:中山陵区的四昼
孙中山亲笔民国高官委任
真相:中华民国总统是孙
孙中山铜像(广东)
南京中山陵园建园的前前
揭秘:南京中山陵园建园
孙中山一生三次到北京:
1945年孙中山之子孙科被
孙中山在这里当选临时大
最新热门    
 
孙中山等近现代政要们身边的绍兴师爷

时间:2009-10-19 10:36:12  来源::《文史精华》 杂志2006年第3期

本文摘自:《文史精华》 杂志2006年第3期  作者:何信恩

对于曾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活跃了300多年的绍兴师爷,历来毁誉不一。褒之者认为,绍兴师爷精明能干,才智过人,是近代中国幕僚阶层的精华,声名扬及国内外;贬之者则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好作弄人,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帮凶。其实,有关绍兴师爷的研究至今仍浮在表面,深人探讨的著作与论文较少,而评论也往往失之偏颇。

10年前,笔者曾写过《绍兴师爷纵横谈》一文,表达了在绍兴师爷问题上的3个观点:(一)绍兴缘何出师爷?(二)师爷队里好人多。(三)师爷之道今可鉴。如今,笔者仍然认为这些基本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绍兴师爷概说

绍兴师爷是明清时期封建官制与绍兴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它肇始于明,盛行于清,没落于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中与各地方行政官吏、绅士、商人等共同操纵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诸多层面,成为中国封建统治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绍兴具有培养与造就师爷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条件。

绍兴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成了崇尚读书、追求功名的大氛围,一方面是人才辈出,另一方面又是人才难出,文人学士(尤其是落榜者)为谋求出路,或迫于生计,纷纷学律入幕。此其一。

清代文字狱的直接效应,尤其是汪景祺、查嗣庭一案对绍兴的影响最为直接。雍正以后诏停浙江乡试,堵塞了知识分子登科入仕的通道,使得绍兴的大量饱学之士,不得不暂时放弃科举,转向从幕。此其二。

家族认同心理的驱使,在师爷群体的形成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家庭成员或子承父业世代为幕,或通过同一家族中充当幕僚或官吏者的引荐,步入师爷生涯,从而构成了一张光怪陆离的社会网络。此其三。

官场中头脑比较清醒者认为“至亲不可用事”、“用亲不如用友”,做官为幕者大量任用自己的学生、同道,将那些功名未就者广泛拉入从幕的行列。如《秋水轩尺牍》作者、著名绍兴师爷许思湄曾书写了大量推荐信,将那些科第落魂者举荐于其他幕僚或官吏,不断壮大了幕僚队伍。此其四。

其五,绍兴人风俗好讼,处世精明,思维敏捷,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尤适于做师爷。“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或因学缘,或因地缘,或因亲缘,非他郡人可比。由绍兴文化涵盖的师爷群体,与绍兴话、绍兴酒,“三通行”于全国。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或总管文章,执掌奏折,或总揽钱粮,处理实事,纵横上下,盘根错节,以至于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格局。

大量史实证明:要当好一名师爷,尤其是大师爷、名师爷,实在不易。清代就聘从幕的要求很高,竞争性强,淘汰率高,没有一番真功夫是难以在错综复杂的官场中立足的。习幕之道,俗称幕学,一般应有3至5年的功夫。要拜师实习,还要文笔好、记忆好,有一张能言善辩的利嘴,善于应酬,学会处理各种案子和官场中的各种关系。如学刑幕(刑名师爷)者,须以《大清律例》与《洗冤录》两书为金科玉律,诵之烂熟。清代幕学的教科书几乎全出于绍兴名师爷之手,如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龚未斋的《雪鸿轩尺牍》及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学治臆说》,王阴庭的《办案要略》、《刑钱必备》等书。

以笔者之见,绍兴师爷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明、清两代出了一批在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