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黄埔究竟走出了多少位共
曾在黄埔军校任职的著名
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共产
黄埔精英搏杀:老蒋排最
黄埔趣事:毛泽东负责招
保定军校生与黄埔军校对
马英九带台军唱黄埔军校
中法《黄埔条约》交涉
从广东实学馆到黄埔水师
巾帼不让须眉--黄埔军校
最新热门    
 
黄埔一期少将师长被蒋介石军法处决详情

时间:2009-10-26 10:28:10  来源::《纵横》 2008年第9期 作者:李春华1938年8月中旬
用39艘沉船和大量其他物资设置30多处人工暗礁,并布设水雷 1600余枚协助封锁水道,只在靠近南岸处留出一处仅能通一只船的缺口,平时保持长江水道通行,到战况危急时迅速阻塞。

为保证据守马当要塞,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在马当两岸建立了坚固的工事防线,派出大量海陆军部队据险而守,在江面上还派出海军的“宁”号、“胜”号等几艘炮艇巡逻警戒,马当要塞的守卫战成为武汉保卫战中的首座要塞保卫战,是战役重点中的重点。为保证万无一失,指挥中国陆海守军协同作战,中国最高军事当局专门设立陆军中将刘兴为总司令,海军中将曾以鼎为副总司令的长江江防军,专责长江防务,并在马当、湖口守备司令部之上,设马湖要塞区指挥部,由中国陆军第十六军中将军长、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的李韫珩担任要塞区司令,指挥其嫡系陆军第五十三师和陆军第一六七师。

这时,陆军第一六七师师长正是薛蔚英,他除了任师长外,还兼任长江江防军湖口要塞区司令,指挥着自己的第一六七师和由海军官兵组成的师级的湖口要塞区守备总队,担任要塞区守备任务。

贻误战机马当失守

在武汉会战的前夕,中国军队的参谋次长,在国民党军中有“小诸葛”之称的二级上将白崇禧曾亲自视察马当一线的防务,多次召见各级战场指挥官,检查防务情况,并多次叮嘱指挥官李韫珩说:“此要塞乃非同小可之地,务须派重兵严密防守,万不得有误!”当时,李韫珩也向白崇禧表态要誓与要塞共存亡。

但当时李韫珩并没有十分重视敌情,他认为江岸边上的长山、香口、香山地形险要,都有军队严密设防,安庆方面还有徐源泉的第二十六集团军、杨森的第二十集团军,日军不会这么快就打过来。1938年6月10日左右,第十六军军长兼马湖要塞区司令李韫珩为表示自己抗战的决心,召集战区当地马当、彭泽两地的乡长、保长和第十六军的副职军官和排长进行军政训练,并命名为“抗日军政大学”,准备训练两周后结业。

6月17、18日,日军进攻前锋已抵进马当,日本海军军舰连续用舰炮轰击我水上布雷区和沿岸防御工事,试探我守军的虚实,发射了数万发炮弹,我军布设的水雷被敌舰炮弹击中后爆炸的烟柱足有二三十丈高。

但就是在这大敌当前的时候,李韫珩于6月23日下午通知第二天(24日)上午8时举行他的军政训练班的结业典礼,要求各部队主官届时都来参加,会后还要举行会餐。这一消息很快被日军的侦察人员得知,日本侵略军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于6月24日凌晨4时发动了进攻,由于第十六军第三一三团主官都去开会,失去指挥,部队虽与一同驻守的海军江防要塞司令部第一总队第三大队英勇抵抗,仍无法阻止日军的攻势。日军波田支队很快登陆成功,占领了香口,并迅速扩展攻势,扑向长山防线,由于李韫珩等人都在开会,前线指挥混乱,许多求援电话打到要塞司令部也没有负责的人在,直至24日下午3时,李韫珩才赶回要塞司令部,就任指挥位置,进攻的日军在强大的海陆空火力的掩护下,向我军防线发动猛烈的进攻,双方在长山一线激烈争夺。

当天下午6时,蒋介石亲自打来电话,责令李韫珩立即派出援兵,恢复阵地,李韫珩自知责任重大,命令第一六七师师长薛蔚英率部立即增援马当要塞。随后,参谋次长白崇禧和长江江防总司令刘兴将军连续发给薛蔚英两道急电,要他率第一六七师“火速增援马当要塞”。

此时,驻守在彭泽县的薛蔚英的第一六七师离马当要塞不过几十里,如果率军火速奔袭救援,也许能挽回战场颓势,立功沙场。但第一六七师出发后,师长薛蔚英就提出要走小路增援马当,他说:“敌军围攻要塞必有增援部队,从大路走必遭敌人死命阻击,那时会来不及的。”第一六七师师参谋长提出:“以一师之众走小路,势必行动缓慢,会来不及的,”并要求就这个问题请示上级,但师长薛蔚英不容置疑地说:“一切都等上司决定,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出发!”

第一六七师部队出发后不久,就钻进了南方山区的小山路,山林茂密,道路极其狭窄,全副武装的部队难以快速行走,而且第一六七师的官兵长期驻扎北方,多是北方人,不熟悉走南方山区小路,加之部队使用的二十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都是几十年前测绘的,许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