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解密档案:美国为何没有
从俄罗斯解密档案看毛泽
王洪文婚事解密:入狱后
解密:蒋介石父子为何数
档案解密1947年美国对国
雍正大解密:应是过劳死
历史解密:宋美龄为何终
宋氏密档揭秘:宋子文设
解密炮击金门 美军曾考
国宴大厨解密国宴:布什
最新热门    
 
从解密档案文献拨开朝鲜战争迷雾

时间:2009-11-14 19:06:12  来源:不详
抗美援朝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而师哲的回忆则比较符合事实——双方决定“立即采取不出兵的准备和安排”的措施。笔者曾根据对各种史料进行的逻辑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苏领导人黑海会谈的初步结果应该是中国暂不派军队入朝作战,同时建议金日成撤离北朝鲜 ”。现在可以肯定这种判断了,根据就是俄国不久前公布的一份十分重要的档案,即10月11日斯大林和周恩来给毛泽东的联名电报,其全文如下:

绝密

第4784号密码电报

优先拍发

驻北京的苏联使馆立即转告毛泽东同志

贵国代表已于今日到达,我们联共(布)的领导同志与贵国代表一起讨论了贵国已知的那些问题。

我们交换意见后,弄清了以下情况:

1计划派出的中国援军没有做好准备,装备差,缺少大炮,没有坦克,执行掩护任务的航空兵至少两个月后才能到位,用于装备和培训上述军队的时间至少需要六个月。

2如在一个月内不用相当数量的。装备精良的部队提供直接援助,那么由于三八线以北的朝鲜军队无力支撑,朝鲜将被美国人侵占。

3因此,为朝鲜人提供的像样的援军只能在半年后,即在朝鲜被美国人占领,朝鲜已不再需要援军的时候才能到位。

基于上述原因并考虑到周恩来同志报告的因中国参战而给国内带来的不利因素,我们一致决定:

1尽管国际形势有利,但中国军队因目前尚未做好准备,就不要越过朝鲜边境,以免陷于不利局面;

2如果部队已经越过边境,也只能在靠近中国边境一带的山区而不应深入;

3一部分朝鲜军队应在平壤和元山以北的山区组织防御,另一部分军队要转入敌后打游击;

4把战时应征入伍的朝鲜人中的优秀分子及指挥员分批悄悄地调入满洲,在那里把他们整编成朝鲜师团;

5要尽快对平壤和北朝鲜山区以南的其他重要据点进行疏散。

至于中国同志所需的用于重新装备中国军队的坦克。大炮和飞机,苏联将充分予以满足。

等待您的决定。

签名:菲利波夫

周恩来

1950年10月11日

报告执行情况

打印1份送斯大林同志

这份档案解答了以前不知道或不确定的问题:第一,周恩来一行在莫斯科时间11日抵达黑海斯大林的疗养地,并立即与斯大林进行了会谈;第二,斯大林答应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但苏联空军至少要待两个月后才能出动——这是周恩来拒绝中国先出动陆军的主要理由;第三,文件只打印一份,说明斯大林不想让其他苏联领导人知道事情的原委;第四,斯大林和周恩来已经商定中国军队不再开赴朝鲜作战,但最后的决定要由毛泽东做出。过去,人们都知道毛泽东在13日政治局会议上决定中国继续出兵,而不知道毛泽东此前也曾接受了不出兵的意见。俄国的新档案披露了这一情况。

北京时间10月12日15时30分,罗申拜会毛泽东并向他转交了斯大林和周恩来的联名电报。毛泽东当即请罗申转告斯大林:“同意你们的决定。”22时12分罗申又收到毛泽东要求转发给斯大林的第二封电报:

“致菲利波夫同志和周恩来同志

我同意10月11日电报的意见。

我方军队还没有出发,我已命令中国军队停止执行进入朝鲜的计划。

关于朝鲜同志应根据形势重新部署兵力并执行新的计划一事,我已委托高岗向朝鲜同志进行解释。”

实际上,未等高岗做出解释,斯大林在接到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后就立即向金日成通报了会谈的结果,并开始安排撤退和疏散,而做出如此令朝鲜人沮丧的决定的责任,自然推到了中国身上:

什特科夫和瓦西里耶夫同志:

请向金日成宣读下列内容:

“昨天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代表同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和林彪就派中国军队援助朝鲜问题召开了会议。

从周恩来的报告中得知,原计划赴朝支援的中国军队尚未做好出兵准备,没有坦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门大炮,对陆军的空中掩护大概至少要两个月之后才能提供,还需配备坦克和大炮,培训坦克兵和炮手也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

鉴于周恩来通报的情况,会议一致认为,中国只有在六个月后才可能出兵援助。

因为这样的援助已为时太晚,那时美国军队可能已占领北朝鲜,所以会议得出结论:中国军队在装备差和准备不足的情况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