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日本对外侵略的鼻祖竟然
日本遗孤组团来华感谢中
1890年日本驻上海间谍学
揭秘《蒋介石日记》里神
日本发现《源氏物语》续
一个日本津津乐道的中日
日本丰子恺研究界:丰子
日本多数网民不看好中国
日本丰子恺研究界:丰子
日本国粹切腹起源于中国
最新热门    
 
日本在侵华问题上认罪为什么这么难

时间:2009-11-18 11:19:57  来源::《同舟共进》 2005年第9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半个
到1948年底,中国共产党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美国的对日政策就产生了方向性的转变,把遏止右派变成了遏止左派,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具体政策都直接间接姑息、纵容了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包括至关重要的教育领域。这样,日本改造得很不彻底,却成为美国在亚洲的重点扶植和依靠对象,进而成为“盟国”,而且是“遏止”中国的锁链中的一环。执重整战后秩序牛耳的美国表现得如此“大度”,不记前嫌,日本何必向中国认罪呢?战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人都是在这种气氛下受的教育,再加以右派势力的有意掩盖和歪曲历史,作为一种全民意识,日本人对二战的看法自然与今天德国人不同。

(

中国人反躬自问

最后,但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不争气,外加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不一贯,进退无序。战前的中国造成日本侵略者得逞之历史原因姑存不论,只说战后:二战刚一结束,中国即陷入内战。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视共产党为心腹之患,为了强占地盘,不惜利用战败的日伪军队抵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令其不但不要就近缴械,还要作“有效的防卫,以待国军接收”。从此时起,国民政府就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一系列所谓“以德报怨”政策,放弃赔偿要求、赦免战犯等等,再无心思为肃清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为中国人民讨回公道而斗争。及至到了台湾之后,更加与日本同为美国在亚洲的战略伙伴。如果说,当日蒋氏统治台湾时,两岸至少对中国的领土范围、对日本侵华历史还有共识的话,那么今天的李登辉却对日本的认同大于对中国的认同,一心只想勾结日本右派,根本谈不到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民族大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对日本的政策是以民促官,大力开展对日民间友好工作,确实卓有成效。不过当时与中国交往的多为进步友好人土,代表日本人中的反战势力。他们倒是一见中国人就先表示道歉,以未能阻止军国主义而内疚。中国方面则总是说,不该由他们负责,强调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严格地把广大人民与“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区别开来。这在原则上固然正确,但是可能形成一种错觉,过高估计了和平友好人士的人数和影响,而对上述植根于日本民众中的那种复杂心理的顽固性估计不足。诚然,中国人从来没有忘记日本侵略所造成的灾难,中国政府在与日本政府交涉中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坚持日本应该明确悔过的立场。但是在国内有关近代史的宣传教育上,以民族划线还是以阶级划线,常不一贯。曾有一度,在强调阶级斗争时,把日本侵略以前的中国描绘得一团漆黑。有一次我在与洋人闲谈中随便提到,日据时期我们在沦陷区吃“杂和面”的经历时,就有洋人问,日本侵略前,中国人不也是挨饿吗?这与前面那个法国人的思路是一致的,有没有日本侵略,中国老百姓一样受苦受难。

在对外政策与策略上,对日本常采取实用主义。五、六十年代的大背景是一切围绕建立反美统一战线,把在所有问题上的斗争矛头都引向美国,这大体上没有错,但是联系到反对核武器运动,刚好与日本人把自己当作战争受害者(不是受本国军国主义之害,而是在国际上受害)的态度合拍。60年代初,中国经常派非官方代表团参加一年一度在东京或广岛、长崎举行的反对原子弹大会,笔者也曾与焉。中国代表团的方针是反对单纯反核武器的“和平主义”观点,就是要把日本人受原子弹之苦的悲愤之情引导到认识罪魁祸首是美帝国主义,从而反对现政府追随美国的政策。至于美军轰炸日本的起源、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责,在那种场合就顾不上了。在中美建交之后,当与美国摩擦严重时,往往幻想利用美日矛盾,联日反美。还有在文化上认同日本为“儒家”文化,纳入“亚洲价值观”的范畴的说法也在我国颇为盛行,企图以此来抵制“西化”。这个问题此处无法详论,这是把政治文化与一般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等混为一谈了。据我了解,真正对日本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专家鲜有同意这种观点的。相比之下,韩国虽小,与日本在文化上更接近,国家关系也不错,但是在历史问题上不受当前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