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光武帝与阴丽华:辗转在
沈志华: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战场的朝鲜义勇队:
历史上的危机华夏民族几
历史上的危机华夏民族几
最新热门    
 
沈志华:中国51年接受联合国提案朝鲜停战最有利

时间:2009-12-16 11:18:05  来源:不详
更是麻烦多多,花费多多。俄罗斯档案馆官僚主义的机制和作风还在,8点上班,工作人员常11点才到,一点到两点又要午休,4点一到,下班走人。一个工作日能看档案的时间常常才两三个小时,调档的过程还慢得急煞人。这样查一个档案馆就得三四个月,将俄罗斯四个主要档案馆查下来,少说也得一年。挪威有学者带着学生待了6年,可人家是有资金资助的呀。

复印档案的费用也难以承受。他们是“外国人”,复印费每页1~2.8美元不等,一次例行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纪录六七页,复印要十几美元。复印一万份档案至少需十几万美元。他们一方面摘抄、整理档案目录,跑各大书店,凡是俄罗斯出版的档案汇编统统买回来。另一方面,沈志华请俄国同行用“国内价”复印档案,报酬是几百美元劳务费和北京带去的几箱茅台、二锅头。

3个月时间,他们从俄罗斯四个主要档案馆复印了需要的大量档案。1996年4月,沈志华又去了一趟俄罗斯。用同样的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俄国档案的开放程度有所收缩,1996年10月,沈志华又动念去美国收集苏联历史档案。“要说档案开放最规范、档案收集最便利、档案利用最有效的,还是美国”。在美国查阅和复印档案,比在俄罗斯方便得多。没有身份限制,复印方便,只收十来美分的纸张费,甚至免费,工作人员的服务也热情细致。

为了抓紧时间,沈志华和朋友总是一开馆就进去,一直干到下午闭馆,中午就用三明治就凉水对付,累得回到宾馆只想睡觉。

1998年,沈志华又去了一趟美国,跑遍美国国家档案馆、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国家安全档案馆和几个总统图书馆。两次美国之行,沈志华共带回复印的苏联档案十多箱,比从俄罗斯带回的还要多。

经过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沈志华收集、复印、保存着前苏联历史档案15000余件。

2002年8月,社科文献出版社推出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4卷、36册、227个专题、近2000万字。这是我国编译出版的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收入自1917年十月革命至1991年苏联剧变,74年间苏联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始档案,第一手资料。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说,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和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也要重新思考和评价。

为了收集、编译、出版这套档案选编,沈志华经历3000个日夜,耗尽了十年商海沉浮积累的140万人民币,还熬白了头发。

此后,沈志华还收集了其他历史档案,出版了3大卷《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等9种专题档案资料选编。

他收集历史档案,为的是给同行研究,所以全部公开。他将全部档案复印件自费复印一份,送给北京大学图书馆(后转入北大历史系资料室)。2005年到上海任教,又自己开车,把整套档案复印件从北京拉到上海,放在华东师大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他在北京南郊的住家也是“档案室”,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和学者川流不息,沈志华不管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接待,免费提供复印,还管吃、管住。他家的复印机,不知道用坏了多少台。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其实,一个国家限制档案开放的做法,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同一个事件,你不解密,人家解密,研究者只能利用国外档案进行研究,不仅话语权旁落,而且难以全面展示历史真相。

苏联档案的开放促进了冷战史的研究,并发展出“新冷战”(New Cold War)概念。朝鲜战争研究近年来形成高潮,成为冷战史研究中最深入的一个课题,就是因为相关档案解密最多。其他专题研究也因为有了新档案资料而呈现出新气象,范围涉及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冷战的起源和结束、苏联与冷战的关系,以及马歇尔计划、苏南冲突、共产党情报局、柏林封锁危机、印度支那战争、东柏林骚动、波匈事件、华约与北约的对抗、台海危机、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阿富汗战争、波兰团结工会、核武器的研制与核政策问题等。

新冷战史研究促进了档案交流和研究中广泛的国际合作,而各国研究者的学术关怀,首先和重点在于重新描述历史过程,重新构建历史事实。过去,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档案文献的缺失,冷战双方的研究者看不到铁幕另一边究竟发生了什么,历史信息是片面、虚假,甚至被歪曲的。现在,双边的档案文献都可以看到,在基本史实的认定方面便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过去人们都认为,波兰十月危机初期,毛泽东的反对立场迫使赫鲁晓夫做出了从华沙撤兵的决定。现在我们知道,10月19、20日,苏共中央决定放弃在波兰的军事行动时,毛泽东还不知道华沙究竟发生了什么。

他最早为国际学界所知道,是解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