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清代法国科学传教团来华
沈志华:中国51年接受联
光武帝与阴丽华:辗转在
沈志华: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战场的朝鲜义勇队:
历史上的危机华夏民族几
历史上的危机华夏民族几
最新热门    
 
沈志华:斥巨资购买前苏联档案

时间:2010-2-3 14:20:46  来源:不详

 沈志华和他的前苏联历史档案
沈志华和他的前苏联历史档案

富有的“文化个体户”以生意人的精明和学者的执著,花费百余万元,从俄美购得大批前苏联解密档案,无偿向同仁开放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沈志华购回了多少档案?有关中苏关系(1921-1991)22卷,约4500页;有关朝鲜战争(1948-1953)17卷,约3400页;有关苏联与朝鲜关系(1945-1960)9卷,约2000页;有关苏联历史(1917-1991)27卷,约5500页;还有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俄文原件33卷,约7000页。

-这批档案已经并正在显示价值。2002年8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苏联历史档案选编》,收录了74年间前苏联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始档案。社科院一位苏联史专家说,有了这批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和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也要重新思考和评价。

说到文物档案的搜集和保护,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会想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那段“大内档案”的故事。

当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与历史博物馆以经费困难为由,将八千麻袋约15万斤的清朝内阁大库资料,卖给一家纸店作造纸原料,换得银洋4000元。不久,学者罗振玉发现该店在市场上出售这些档案,即以12000元买回,后择其珍件汇编刊印。尽管此人政治上有严重污点,世人对他在搜集保护文物方面所作贡献,还是予以充分肯定。这是因为,档案对于史学研究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而今,有则“国际版”的档案故事,精彩得让人叫绝:个人斥巨资出国门大量购买别国的国家档案,在中国,这肯定是前无古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现任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该校“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华。

在史学界,沈志华有“异类”之称。他没有高等学历,却曾受聘多所高校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也聘他为兼职研究员;他年轻时荣辱起伏的丰富经历、从学界到商界又到学界的变迁,尤其是他花费百余万人民币,从俄美购得大批前苏联解密档案并无偿向学者开放的壮举,足以使他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而他与同道利用这批档案所获研究成果,又使他本人成为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

“钱可以全部由我来出”

为了近距离探寻这位历史学家个人历史篇章间的某种逻辑关系,日前,记者驱车来到了远离中心城区的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周末傍晚的校园里,朔风中不见一人,通过手机多次联络,于“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所在大楼,我们见到了出来迎接我们的沈志华教授。

这位年近六十的燕赵男儿,高大魁梧、头发花白、嗓音洪亮。

刚在办公室坐下,记者就迫不及待地请沈志华出示他的“宝贝”。他把记者带进资料室,指着抽屉里一列列缩微胶卷、玻璃柜内一排排文件夹和已出版的档案集,神采飞扬:“有关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的前苏联档案资料,我这里可算是全国第一了,有时连俄罗斯人也要找我复印资料。”接着他又在屏幕前演示调阅已输入电脑的档案。

空调机很快把我们从室外带进的寒意驱散,而沈志华脸上和话音中洋溢的热情,更是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阵阵温暖。

现代科技手段,使沈志华的那些“宝贝”看起来远不如当年八千麻袋“大内档案”那样蔚为壮观,但它们包含的信息量之大和价值之高,是罗振玉们当年不可能想象的;即便是同代人,对沈志华为获得这些“宝贝”采用的运作方式也是难以想象的。

访谈从烟雾越来越浓的办公室,转移到沈志华家飘着茅台酒香的餐桌旁,共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

话题终于切入赴俄搜集档案,记者问:“您究竟用什么高招弄到了这么多的宝贝?”

“商家的办法。”沈志华笑着说出这短短一句话的时候,在他的脸上可以捕捉到那种生意人的精明。

“这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说起。俄罗斯政府一度开放了苏联时期的党政机关的档案。一时间,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大国纷纷涌入俄罗斯购买档案,连瑞典这样长期处于国际风云边缘的国家也不甘落后,但中国人没有行动。”

这时,被迫脱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的沈志华已经商10年,钱确实赚了许多。他以“体制外”的身份重返学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设立“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

199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