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正文
击垮倭寇的功臣胡宗宪 
熊向晖回忆:我是怎样打
戴笠与国民党要员关系:
抗倭能臣胡宗宪何以落到
胡宗南狂妄叫嚣 徐向前
黄埔趣事:毛泽东负责招
胡宗南委任我当他的机要
朱老总一封电报吓退胡宗
济南长清出土大型东汉画
最新热门    
 
胡宗南长子回忆:父亲在大陆最后岁月

时间:2010-2-5 13:23:03  来源:不详

胡宗南长子胡为真
胡宗南长子胡为真(资料图)

国民政府一级上将胡宗南,一九六二年二月十四日于台北去世,长公子胡为真年方十四。父亲骤然谢世,稚龄胡为真的心灵,烙下难以平复的悲痛印记。凭借着髫龄时期模糊记忆,聆听母亲叶霞翟缕缕讲述,遍访父亲早年部属同袍,多年亲自追抚查考父亲日记、信札,远涉重洋览阅海内外多种档案文件,追怀心系,萦绕苦思,胡为真脑海里那幅父亲行谊图像,终能清晰浮现。

胡为真历任台湾「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台湾驻德国、新加坡代表等重要职务,退休之后,利用闲暇时间,整理父亲遗稿文件,对胡宗南将军半生事迹,渐有完整全面之见解。笔者专程造访胡为真先生,倾听追述胡宗南在国共阋墙的烽火岁月,不为人知的漏网历史故事。

故事从抗战前,戴笠(军统局副局长)为胡宗南、叶霞翟两人牵红线说起……。以下为专访记要,为求真实,特以第一人称表述。


我母亲叶霞翟,出身旧式家庭,外公观念守旧,不同意母亲深造。母亲从小思想新潮,她力争上游,初中就离家到浙江丽水住校,之后又读了高中,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外公认为女孩子不必读大学,不准她念大学,不给接济,她只好选择就读公费学校。母亲富于爱国思想,于是进入杭州警官学校,成了戴笠的学生。杭州警官学校毕业之后,又进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是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我父母于一九三七年订婚,因为抗战军兴而延展婚事达十年之久,当年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母亲虽是戴笠的学生,但她从来没有做过情报工作。母亲练就一笔好字,很受戴笠器重欣赏,介绍她认识了父亲胡宗南。母亲散文里提起的「雨师」,就是戴雨农,戴笠。

戴笠之所以能得到蒋先生(蒋介石)的信任,与我父亲有关系。父亲是黄埔第一期毕业,因为东征北伐,屡建战功,蒋先生对父亲特别信任。父亲和戴先生结识于杭州,攀谈之下,彼此对国是看法完全一致,因成莫逆至交,并向蒋先生大力推荐。父亲和戴先生服务的单位,彼此交换干部。父亲驻扎西安,西安警察局长就是戴笠派的人。日本侵华,戴笠组织忠义救国军,好些干部都是父亲的部下。父亲辞世前,身上穿的一件破毛背心,还是戴先生二十年前送的,印证父亲终生怀念戴先生。

抗战军兴,日本原宣称三天之内攻占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而胡宗南部在淞沪会战的火在线,坚守了六周,屡挫日军步兵、炮兵、战车、空军联合攻击行动,胡宗南部牺牲至为惨烈,四万人最后只剩一千二百人。著名报人张季鸾说,第一军为国之精锐,如此牺牲,闻之泫然。后奉命到河南整补,再调往西安。胡宗南部最后离开西安驻地,为一九四九年五月,在西安前后待了十二年。

我认为,父亲于抗战时期有四大贡献,第一是教育,西安的军校第七分校,和战干第四团,各训练出三、四万名军官和政治人才,分发全国各战场,支持八年抗战;第二是挡住日军自北面攻向四川的钳形攻势。日本几次攻打潼关,意图进窥陪都重庆,但父亲的部队始终不动如山,完成了中央交付他最重要的任务,甚至打了好几场胜仗。包括兰封之役,打垮日军土肥原贤二;参加武汉保卫战,歼敌五千;豫西西峡口之役大胜等。

一九四四年,洛阳失陷后,他到潼关召集军师长和敢死队讲话,身后还带了一具棺材,他说:「如果这次不能打败日寇,这便是我胡某人的棺木!」结果全军奋勇杀敌,果然打了胜仗。这段话系当年敢死队员,现年八十五岁的杨廷华先生,不久之前告诉我的。

他第三个贡献,是把青海、宁夏、甘肃等地方势力统合起来,齐心抗日。一九四三年,父亲派三十七集团军范汉杰,率盛文的五十九师,平定甘肃回乱。一九四四年,派黄埔一期同学李铁军率二十九集团军到新疆。因新疆一度受苏联蛊惑,阴谋独立,最后终为胡宗南部安抚平定。

第四个贡献,就是围堵中共。胡宗南部一定程度制约了中共从陕北往外发展的力量,同时跟中共竞相争取沦陷区投靠后方的青年。抗战爆发后,沦陷区青年竞相投奔大后方,众多青年原本要到延安,不少人途经西安就被胡宗南部拦下,劝服他们去王曲军校七分校,或者参加战干团,日后到部队从事政治工作。连战主席的父亲连震东先生即曾被礼聘为战干团教官。

一九四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